碧澄:亲子关系的探讨 | 中国报 China Press

碧澄:亲子关系的探讨

西方社会偏重个人与自由,东方(尤其是华裔)则着重人伦。



欧美子女到了成年阶段,家长无不鼓励他们另组属于自己的家庭;华人父母却希望多代同堂,最低限度父母能与孩子住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欧美家长到了老年,不少得过著孤单的生活,却认为是无可奈何、无可避免的事。老一辈的华人,一般抱着“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传统观念;华裔子女如果把父母抛弃或送去老人院,会被社会批评为不孝。

我们的家长也会慨叹儿女(多)以及养育辛苦的苦恼而说出“一生儿女债,半世老婆奴”、“有儿有女是冤家,无儿无女坐莲花”、“养儿一百岁,常忧九十九”等话语,但他们总不想处于“膝下犹虚”的概况,希望“养儿养女往上长”的愉悦情景。

子女最重要的是培育



时代的变迁,改变了人类的思想。20世纪初,一些社会学家担心世界有一天会“人口爆炸”,实际情况并不如此。西方一些国家人口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已经成为事实,只有非洲、印度等国家例外。中国对人口的增加,控制有方;鉴于需要,一胎政策已改为二胎。然而,很多年轻夫妇觉得“一已为甚”,对此新政策反应并不热烈。对于把老人送进有素质的护老院,已获得多数人赞同。

这种改变,主要来自生活压力,一方面也由于个人对生活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他们坚信,子女不单是生、是养,更重要的是培育。法国、新加坡等国家的一些夫妻对教养子女没信心,宁可养猫养狗。他们也不一定不晓得传宗接代是人类天职的道理。

如今生活费高昂,孩子的教育费节节上升。培育孩子,使他们成人成才,几乎是身为华人的共同愿望。大家都不想看到自己的骨肉自生自灭,或跟着自己在生活线上挣扎求存。有子女的,一心一意打拼,赚更多的钱,改善家庭经济水平,也让下一代出人头地。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已经改变,夫妻一同外出拚搏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只有老人或孩子留在家里,子女交保母照顾、送去幼儿园、托儿所的情形,在大多数地方早已司空见惯。

父母同失踪常有所闻

加上世界潮流影响所及,男女双方对配偶的要求已彻底改观。由于标准“过严”,容或受到外在因素刺激,动辄闹婚变的个案日益增加。母亲离家出走,父亲不知所踪,父母一同失踪的案例常有所闻。问题家庭中的孩子,日后没有问题已属万幸,由心理不平衡等衍生出各种问题,理所当然。

长期身边没父母的孩子,在中国称为“留守儿童”。据统计,目前在中国农村这类儿童为数超过5800万人,父母一方外出工作的占57.2%,双方都外出的占42.8%。近日报载, 陕西关山一名四年级纪姓学生,无法写一篇以《我的爸爸妈妈》为题的作文,他淡淡地解释:“我不会写,我只和祖父母生活,爸爸妈妈都忘了。”

虽然目前我国的“留守儿童”带来的社会问题还不是很明显,但大家应及早留意并认真探讨是必须的,以免为时太晚。我们要身心正常发展的下一代,不要有心里留着缺乏双亲关爱造成阴影,引发复杂问题的青少年。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