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故事.沒有金錢消費 只有愛心捐獻 | 中國報 China Press

主題故事.沒有金錢消費 只有愛心捐獻

陳怡霖(右)與志工們,把親手做的餅干、玩具免費派送給公眾。(攝影:張文輝)
陳怡霖(右)與志工們,把親手做的餅干、玩具免費派送給公眾。(攝影:張文輝)

報導:譚絡瑜
攝影:張文輝、受訪者提供



吉隆坡購物廣場林立,最近某家居用品分店開張,當天人潮擠爆搶購特價品;年杪聖誕新年佳節迫近,商家準備迎來購物熱潮……對吉隆坡人來說,真的可能一天不消費嗎?

全球超過60個城市響應一年一度的不消費日,但在許多鼓吹消費經濟的城市,或許不太受落“不消費”的想法,行動並未引起迴響。中國近年興起11月11日光棍節,網絡促銷鼓吹消費,今年單日交易額破了1953億的史上最高紀錄。

在馬來西亞,我們也已經習慣了“買、買、買”的生活模式。吉隆坡巿議會及Think City于11月28日星期六舉行Buy Nothing Day,活動是要喚起公眾關注浪費資源的消費行為。

活動在巿中心Medan Pasar舉行,從中午12時開始到晚上9時結束,現場設有幾個區域:免費巿場、二手物捐贈、手作工坊、城巿綠色種植工作坊、免費心理法律醫藥咨詢、免費修理腳車、免費理髮等,參與者有環保組織、資源回收公司、手作人、藝術家及公眾,當天所有活動都是免費的。



送你一棵驚喜植物

陳怡霖今天來為Friends to mankind組織當義工,負責把志工們制作的手作玩具、餅干派送出去。她把小花盆小心翼翼交給公眾,泥土里面種了一顆種子,帶回家呵護照顧之下,會長出辣椒樹或番茄樹。

怡霖本身是環保分子,平常生活也盡量節約,她已經很久沒買過新衣、包包、鞋子,每次買東西之前都會計算過,真正物有所值才買。她覺得“不消費日”概念很好,希望人們把這個信念實行到每天的生活里面,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消費。

很多時候,我們會扺擋不住誘惑,亂買一堆沒用到的東西,堆積在家里,形成浪費,下場就是捐贈出去。她的原則是用舊了或破損的東西不捐,只用過一兩次或半新舊的東西才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應該把自家的垃圾變成別人家的垃圾。

予人玫瑰手有餘香

劉菁甄(JoeAnn)與先生帶同女兒、兒子來參與,他們帶來了家里清出的二手衣物和玩具,剛擺上桌面就被公眾搶光。

第一次做免費捐贈,她覺得這個經驗很棒,“把自己不再用到的東西轉送給有需要的人,是很好的資源再利用,同時可以教育孩子慷慨、珍惜及環保概念,一舉多得。”她們家孩子的玩具大多數是從親友接收過來的二手物,現在再送出去給別人,充分利用資源。

前兩天從網上得知這個活動,她就叫孩子把不再玩的玩具整理出來,連同先生不再穿的衣服一起拿來現場。她和孩子還帶來了糖果,免費派送給公眾。予人玫瑰,手有餘香。他們一家除了免費送出東西,還附上糖果,讓許多人甜在嘴里,樂在心頭。

舊書遇知音
重賦新生命

“所有東西和服務都是免費?”“是的,你沒听錯,全都免費,不需花你一分錢。”世界上真有這麼好的事情嗎?

大部分公眾對不消費日聞所未聞、半信半疑。但“免費”兩個字魔力太大,沒有人會抗拒免費的東西,特別是在這個百物漲價的年頭,能夠得到免費好處實在太不可思議了。

中午12時,活動才正式開始,“Sayang”二手物角落就吸引了人潮,大家手起手落,把看中的二手衣物、書本取走。iCycle資源回收有限公司創辦人曾維雄(Vincent)表示,他們帶了滿滿一輛貨車的二手物品,不到10分鐘內就被一掃而空。

剛巧路過來湊熱鬧的安哥Jeffrey Kok選了兩本二手書,有些遲疑一再向工作人員確認:“真的不用錢嗎?”了解“不消費日”宗旨后,他大為讚好:“這個活動太有意思了!如果每個月都舉辦一次更好。”喜歡閱讀的他,從年輕到現在買了無數書,家中藏書無數,也不捨得丟掉。近年來,他為減少消費,而且家中空間有限,已不再買書改為到圖書館借書。難得今天剛好看到有免費二手書,可以不花一分錢就帶走兩本“新”書,他感到很高興。“一本舊書如果遇到懂得欣賞的人,就等于擁有了新生命。”

教你把舊T恤做成布袋

Nasha是一名手作人,擅長利用生活中唾手可得的材料,進行再創造,做出各種實用的東西。當天,她的工作坊教導公眾如何把舊T恤做成布袋,方法非常簡單,不需縫線,只用一把剪刀和綁結。她主張善用資源,不浪費,既可以當做手藝陶冶心情,又可以減少垃圾,並賦于舊物新生命。

看到的都免費包括剪髮

現在上髮廊理個髮,少說也要好幾十令吉,如果有人免費為你剪髮,那多好!Buy Nothing Day現場,免費剪髮角落,幾個人排隊等待。雖然不收費,理髮師Boon卻一點也不馬虎,耐心仔細向年輕美眉Jean解釋她的髮質適合理什麼樣的髮型。

Boon在吉隆坡孟沙的一家Saloon上班,今天特地空出自己的時間來提供免費服務。他覺得這個跟金錢沒掛鉤的活動很有意義,也讓他重新思考手藝、工作和金錢的關係。

“理髮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我們小時候去理髮店,坐上椅子就充滿期待,理完后整個人感覺煥然一新,那種單純的喜悅感,是我想在今天帶給別人的。”他認為現今髮廊多得泛濫,收費也不便宜。他反問自己:事實上,理一個基本的髮型,到底該收多少錢呢?

坐在理髮椅上的Jean,是從網上得知不消費日的活動,于是與朋友一起來看看,見到現場有理髮服務,躍躍欲試。她曾在澳洲墨爾本唸書生活三年,回來才一兩年。“在墨爾本有很多免費的活動,但在吉隆坡一出門就要用到錢,生活總離不了花錢、消費,剛回來時是有點不習慣。很高興看到本地也有人辦不消費日,完全免費開放給公眾參與,宣揚環保節約的生活概念,希望以后會有更多活動。”

可惜,她不知道可以帶自己的二手物來免費捐贈,不然就可以把家里的舊衣拿過來送人。“我今天在現場拿到了免費巧克力、免費nasi lemak,用一件二手衣做了一個手作布袋,還免費剪髮,真是賺到了!”

不消費日由來

不消費日(Buy Nothing Day)起源于1992年,由加拿大溫哥華藝術家特德戴夫(Ted Dave)發起,反消費主義組織《廣告剋星》(Adbusters)雜誌推動。原因是他們發現,每年感恩節大減價時,人人瘋狂消費,帶來了很多環境和社會問題,他們便呼籲消費者在每年感恩節之后的星期六,即11月最后一個星期六,全日不消費。

Vincent帶著兒子做環保工作,從小教育孩子綠色生活概念。(圖:受訪者提供)
Vincent帶著兒子做環保工作,從小教育孩子綠色生活概念。(圖:受訪者提供)

環保分子搞社交
善用二手資源

在推動環保、綠色教育和資源回收的領域,曾維雄(Vincent)是一個“環保尖兵”,他與伙伴創辦的iCYCLE資源回收公司發展迅速,經常受邀到學校、公司給予講座,可見資源回收多重要和無限可能的未來。

到底iCYCLE在做著什麼?曾維雄介紹,“我們是一家社會企業,公司其中一個policy就是會保留10的可用物品充作各種捐贈項目,譬如Buy Nothing Day。另外,他們會根據捐贈對象需要什麼東西依照提供,譬如當去一些廉價組屋區進行回收時,帶一些小玩具送給當地的小孩。

曾維雄非常喜歡Buy Nothing Day, Barter Trade等類似活動,因為讓各階層的人可以在一個平等的平台上“交易”。“一些你不再需要的東西,在其他人的眼裡卻是可用之物。是一個更完善的資源分配平台,同時也提倡3R內的再使用概念,環保中挺重要的一環。”

iCYCLE原本的成立目的,只是為了帶來更有效率的回收系統,讓大家真正能夠做到零廢物。后來才發現,只打造完善的回收系統是不足的,接著衍生到所謂的資源生態系統(Ecosystem),讓資源的價值鏈可以更完善,而不是一味以資源再生為首要目標。資源的下一環要到哪裡也變得更多元,如物物交換、二手市場、Upcycling等。他表示,做這些事情的最終目標很簡單,減碳排放、減少污染,讓資源儲存量有更長的壽命。

挂上網讓人淘寶

成立了這家公司后,曾維雄本身的消費習慣有非常大的變化。原本很喜歡買書的他,不曾再買過一本書,因為他們成立的iCYCLE Book Exchange,每月書的進賬是好幾百本的量計算。這些所謂的二手書,不管是質量或condition,大部分都非常好。

另外,iCYCLE Preloved Channel則是把挑選出來的二手物放到網上,以低價出售,喜歡收集舊玩具、CD等東西的人,可以淘到很多寶。

碗碟卡帶換文具

曾維雄認為,少花錢、少消費對生活品質並沒有很大影響。如果沒有每個月合約性付費,如供屋、車、保險等,一個人是可以用很少錢生活,衣食住行很多東西其實是不需要去買,比如可善加利用回收資源,或者以物物交換方式獲取。

他曾帶孩子參加物物交換活動,把一些二手物如碗碟、卡帶等拿去換文具等東西。物物交換需要成功交易帶動起來,他說孩子在這方面很 “厲害”,會拿東西跟A交換,再用換到的東西跟B換,進行多次交換,讓大家都參與進來,產生經濟循環。會參加物物交換活動者大多數是環保分子,珍惜東西,平常有做固定回收,大家聚在一起可以互相交流,也是很好的社交。

物物交換、二手巿場、garage sales在西方國家相當普及,是西方人其中一種購物習慣,但在馬來西亞只是小眾巿場。打個比方,如果在自己家做garage sales,可能會被人認為是被逼變賣家當。

減少花錢還能創造財源

曾維雄也指出,大馬尚未建立起二手巿場,很多人以為二手物素質一定不好,其實並不然。他做過資源回收,就常收到很多新東西、好東西,比如居住在本地的外國人搬家帶不走傢具、電器、高品質的玩具等等。他收過一套價值五百多令吉的名牌碗碟,是一對夫妻不小心買了兩套,把多出來的一套送去回收。

二手物的價值有多大,在于你的眼光有多好。他舉例,在美國,二手巿場已經發展到另一個階段,有人跟機場合作回收無人認領的遺失行李,做成比霸級巿場還大的二手巿場。

二手物善加利用,不僅能繼續發揮作用,讓你減少用錢之餘,還能創造金錢!

Grace過去愛買,現在則大方把衣服送人。(圖:受訪者提供)
Grace過去愛買,現在則大方把衣服送人。(圖:受訪者提供)

越少身外物
心靈越富足

新消費形態崛起,改變你我的購物習慣,也使過去熱愛逛街購物的都會佳人,變成節約生活達人。

自由文字工作者Grace Chin帶著兩大袋衣物,來到Buy Nothing Day活動現場,一袋是與友人合湊免費送出來的二手衣,一袋是捐贈給吉蘭丹水災災民。

一年前遭遇大馬史上最嚴重水災的災民,很多依然沒有棲身之地,仍需要公眾捐贈物質和各種支援。負責收集和運送物資到災區的Razak Aziz,本身是Seeds Malaysia的創辦人,擁有一座綠色農場,積極推廣永續農耕和綠色環保教育。他認為,成人的觀念已根深蒂固,要改變太難,不如把重點放在教育下一代孩子,從小教育他們珍惜地球資源,才有希望改變未來。

吸引法則是指吸引具有類似思想的人,在提倡節約生活的不消費日現場,多數是推崇“節約生活,熱愛地球”的人,這個平台創造了大家互相交流、分享概念的機會。

不再迷戀物慾

Grace熱愛藝術、時尚、新奇玩意,關心各種議題,因為工作關係,認識各領域有趣的人。她個人的形象打扮,過去也很前衛,幾年前曾經剪光頭,打扮時尚。

她坦言,廿多歲年輕時確實很喜歡逛街購物、消費,愛追潮流,捨得花錢買各種流行服飾和自己喜歡收集的東西,往往一個月薪水就花了大半在滿足自己的物慾。

和一般女生一樣,她喜歡買衣服,配合不同場合不同打扮。“有些衣服只穿過一兩次,就打入衣櫃冷宮,有些衣服你以為減肥之后可以穿,但結果是永遠等不到那一天,想想實在浪費,不值得。”

邁入30歲后,她的消費觀念開始轉變,不再花錢追求潮流。“不需要這麼trendy,人家喜歡你是因為你的個性而不是外表和裝扮。”

搬家家具大拋送

辭去媒體工作之后,Grace現在是Viddsee亞洲微電影的網絡編輯,主要在家工作,不需要穿得正式去見人,裝扮輕松自在。“我已經不再買包包,鞋子爛了也可以穿。”她最近一次買新衣,是因為摔跤使牛仔褲破了洞,不得不買新褲子。

平常除了很少買新衣,她還努力把穿不到的舊衣送出去,一點也不心疼手軟。“每次在家開派對,朋友來我家里,我就把舊衣服拿出來送人。”身外物越少,心靈反而更富足。上次搬家,她割捨了很多東西,包括大型家具,一些可以維修的東西,通通捐給單親媽媽協會。

少出門少花錢

Grace認為,雖然在現代社會生活很難做到完全不消費,但我們可以減少消費,或把錢善加利用,創造出最大的價值。

從上班族轉為自由工作者,收入不像過去穩定,她用錢更為謹慎,少出門就少花錢。“你知道如果去購物廣場,太多誘惑,很容易把持不住花多了而不自覺。像走進Daiso,本來只打算買兩樣東西,結果花了50令吉買一堆。”

最近她發現網上購物其實是省時省錢的好方法,她通過Happy Fresh網站買雜貨、新鮮食品,通過Lazada買必需的家居用品,生活便利幾乎可以全部網上搞定,很少花時間和金錢去逛街購物。只要控制住自己的慾念,對金錢依賴少了,生活壓力小,身心也健康,就是這位靚麗生活達人的心得。

(左)張釋儀用香蕉換繪本,固本和光碟是雙方附贈的小禮物。(右)余有權用面包、水果、植物換到背包、畫冊、藝術書本和光碟。(圖:受訪者提供)
(左)張釋儀用香蕉換繪本,固本和光碟是雙方附贈的小禮物。(右)余有權用面包、水果、植物換到背包、畫冊、藝術書本和光碟。(圖:受訪者提供)

我的無錢宣言
物物交換

物物交換,在過去是多麼自然的一件事。媽媽為鄰居縫一件新衣換來一只雞,爸爸幫朋友修篱笆換來一籃水果,穿不下的舊衣服拿去換玩具,家里很多東西是不需要錢買的……

在金錢和消費為主導的現代生活,“以物易物”听起來像在原始社會才有的事。其實才不過幾十年前,我們的爸爸媽媽、公公婆婆輩住在新村、甘榜的日常生活里,本來就很常用東西和技能,與親友鄰居互換。那時候,物質很簡單,但人們生活很快樂,心靈富足。

這些年,世界經濟轉差,很多人在沉重生活壓力下,開始重新思考金錢與生活的意義。有人利用互聯絡的便利,建立起網絡社區共享資源,互相支援。以物易物(Barter Trade)這個原始概念,通過網絡重新“活”了起來。

或許你對以下這則傳奇故事有點印象:

2005年,一位住在加拿大蒙特利爾的居民Kyle MacDonald開始了一項Blog計劃:要用一根紅色迴形針逐步換到一棟房子。

這聽起來很荒謬,但經過一年時間,通過14次交易,MacDonald做到了,他如願以償,以Corbin Bersen電影中的角色(在第13次交易換來的),爭取到加拿大Saskatchewan省Kipling鎮提供給他的一棟兩層樓房子。

在這一年下來的交易中,他所交易的東西包括筆、門把、發電機、一台發財車、免費一年租屋、跟搖滾歌手Alice Cooper共度一下午,甚至在快達成換到房屋前夕,還爆冷門換到一個以“親吻”為主題的下雪水晶球。

很不可思議,對嗎?不過,當然,很少人會如此“妙想天開”,一般人物物交換的都是生活里用到或需要的日常用品,換物目的是讓資源不浪費,環保愛地球。

能用的不浪費垃圾站撿寶!

此前只通過網上交談,第一次真正見面,也是首次與不相識的陌生人互換東西,余有權和張釋儀感到很新鮮又很開心。他們兩人是彼此認識多年的中學同學,張釋儀在兩個多月前被朋友加入該群組,覺得提倡“不花錢生活”概念很不錯,便把朋友余有權也加入。兩人在群組里看上由中國報記者譚絡瑜提出交換的東西,于是相約在中間地點交收。

張釋儀在一家公司擔任管理工作,熱心環保,在Bersih 4時上街當垃圾分類志工。她從十多年前開始就很注重環保,定期把家中分類的回收資源送去慈濟。

推崇節約生活的她,平常很少花錢買新衣,衣服可以穿十多年,或者與親友交換穿。“現在很多人不好意思以物換物,或許是因為不喜歡用二手的舊東西,寧願花錢買新的。”她沒有顧忌,在公寓垃圾站看到別人大掃除清出來的東西,若合用也會撿回家,曾經撿過舊衣、雜誌、電飯鍋、熱水瓶等。

她喜歡收集繪本,也愛買書,但現今書價不便宜,動輒一本數十令吉,只好控制少買一些,若能以一點代價換到書最好。

她認為物物交換的概念很好,但有一些限制,比如時間性,急著用到的東西或許換不到;地點,如果必須開車去很遠的地方交換,不符合經濟效益;安全,與完全不認識的陌生人見面,必須提高警惕,最好約在公共場所,或找人陪伴。

陽光空氣皆免費好東西未必要錢

漫畫家課室導師余有權覺得,現在的人太習慣花錢解決一切問題,損壞了丟棄,用舊了買新的。他認為,通過物物交換,可以減少奢侈浪費,可以把一些買多了,或買了沒用到的東西轉讓給別人,同時又能換到自己需要之物,循環再用,雙方受惠。

他小時家里窮,從小被教育珍惜食物、不浪費,衣服也是三兄弟輪流穿。因為窮怕了,長大工作賺錢后,就變得很捨得花錢買喜歡的東西。也曾夢想過富裕生活,但現實與理想差很多,現在他學會把夢做小一點,降低物慾追求,少了壓力,輕松很多。

年輕時追求外在虛榮的東西,后來參加天文學會認識到返樸歸真的朋友,令他重新思考金錢的意義。身邊一位朋友的圓夢故事對他啟發很多,那是一位摩哆店老板,平日汲汲營營,把零錢存起來,足足存了10年,存夠了旅費,實現了去中國看日全蝕奇景的夢想。這讓余有權醒覺,應該把錢省下來,花在更有意義的事上。

第一次以物易物,他用面包、水果、家里院子的植物,換來背包和畫冊,運動背包上健身室時會用到,畫冊用來與學生分享,都有實際用途。

有權和釋儀都覺得,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東西,是不需要花錢就能免費享受,比如:陽光、空氣、水、大自然。週末假日,不一定要去購物廣場逛街看電影,可以和家人朋友去大自然踏青、嬉水,不花錢一樣可以很開心。

環保意識提升
網上換樂無窮

以物易物在馬來西亞屬于冷門,近年的“以物換物”活動,多由關注環保人士所舉辦,而且以網上交換為主。

2013年,本地網絡上吹起一陣以物易物風,當時版主岑依篥在FB面子書開設了“芙蓉以物易物交換區”網絡社區,短短一個多月,加入的會員超過1000人,會員之間的物物交換成功率高達100宗以上,交換的物品种類繁多,包括電器、家具、書籍、衣物、飾物等,最大型的交易是微波爐交換一個電磁爐。接著紛紛出現其他地區的以物易物交換區,兩年后的今天,一些交換區依然活躍,有的會員多達三四千人。

以下是部分面子書上的本地物物交換區專頁:

【檳城以物易物交換區】、【雪隆以物易物交換區】、【居鑾以物易物交換區】、【關丹以物易物交換區】、【馬六甲以物易物交換區】、【怡保以物易物交換區】、【沙巴KK以物易物交換區】。

目前國內較具規模的物物交換網站是www.savepot.com.my,公眾可以通過網上物物交換,或者把東西捐贈給指定的慈善組織、孤兒院等。

此外,Savepot Malaysia每個月第二個星期天,在八打靈格拉那再也Sunwaymas草場,舉行物物交換活動BarterIt,公眾可以免費擺地攤展示要交換的物品。(面子書:BarterIt)。

不花錢一樣過日子

當今世界上,真的有人能夠完全不花錢而生活嗎?即使他們的行為存有爭議,或被批評為過于極端,但故事和勇氣啟發了很多人。

德國不花錢生活主義者Heidemarie Schwermer自上個世紀90年代,就開始過著不花錢的生活。2012年的紀錄片《不花錢過生活》(Living Without Money),記錄了她的生活。

她表示,影片與書不是為了宣揚自己的生活方式,而是鼓勵大家評估金錢與消費主義對自己生活與行為的影響。她說:“許多人寫信告訴我,妳不花錢過日子,真的鼓舞了我們,因為我們很害怕會落魄街頭。”她希望自己的故事可以啟發人們笑著去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

美國人Daniel Suelo脫離整個世界,住在山洞裡,過了逾14年不花錢的生活。他的傳記被Mark Sundeen寫成《捨棄金錢的男人》(The Man Who Quit Money)一書。

《一整年不用錢:免費+自由~~一個經濟畢業生的不用錢生活實驗》(The Moneyless Man: A Year of Freeconomic Living)作者Mark Boyle,是第一個記述不花錢生活的人。他也是博客,著有另一本書《無錢宣言》(The Moneyless Manifesto),並創辦了低成本生活網站Streetbank。

以物易物世界通行

隨著網絡普及,外國出現很多物物、服務交換的網絡社區,比如美國Swapright網站是服務、物品互換網絡,交換內容千奇百怪,比如有人以照顧孩子老人、清洁家居、修理電腦服務換取牙齒護理;以個人健康飲食指導換取建造網站服務;用電視機換iphone 6等等。

東方國家方面,易物店在日本相當流行。台灣以物易物交換網www.e1515.com.tw,交換物品超過20萬件。香港以物易物網www.tradeduck.com是一個以物易物為交易方式的電子平台。“JUPYEAH執野”網(www.jupyeah.com),會不定期舉行以物換物會,收取入場費。FB平台“Oh Yes Its Free!!!”免費供人“棄置”或領取二手物品,包括傢俬、電器、衣物、玩具等,毋須交換。

白吃白喝白玩非白日夢!

不花錢過生活?聽起來,似乎和大部分人對成功和幸福的理解背道而馳。不過,越來越多人選擇這種生活方式。它有許多好處,除了減少財務壓力,還能減少對環境的影響,使你更瞭解及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幫助你過更有意義的生活。看了本文后,即使你無法完全不花錢,起碼能減少浪費。

方法1.制定計劃

過不花錢的生活之前,先嘗試減少開支。不花錢會徹底改變你的生活,特別是如果你目前和別人一起生活,或需要供養別人。先從小處做起,連續一星期或一個月不花錢,看看這樣的生活是否適合自己。

嘗試一星期不買食物,只用儲藏室和冰箱現有的食物做飯。有很多網站教導人們用手邊有的食材做飯。

如果你喜歡出去找樂子,不妨查看所住的地方是否有免費娛樂。本地報章經常會列出免費活動。公共圖書館除了有書和免費網絡,通常還有免費電影。傍晚散個步,或是和家人朋友打球,同樣不需要花錢。

不過有些花費是必要的,比如說,如果你需要吃處方藥,那就不應該停止這方面的花費。停用任何藥物前,最好先咨詢醫生。如果你不能或不想賣掉房子,就必須繼續還貸,以防喪失抵押品贖回權,而遭到銀行驅逐。如果你決定繼續工作,就得繼續交稅。

方法2.安排住宿

搬到城郊或鄉下,方便耕種、園藝、戶外生活或住在自己建的簡單居所。如果負擔不起,貨櫃屋或露營車也是不錯的選擇。即使你不打算搬家或完全不花錢,太陽能電板和堆肥廁所也是環保及省錢的方法。如果你喜歡四處為家,不妨代別人看管房屋。

方法3.種植食物

向本地商店、市場和餐館索取吃剩的飯菜,許多雜貨店和餐館會丟掉不要了、多餘或過了保質期但仍可以吃的食物。

自己種食物,除了省錢,還能自給自足,過著充實、充滿成就感的生活。詢問鄰居是否有興趣在各自的菜園合作種菜,還能與社區成員建立友誼。和鄰居親友交換食物,可以讓飲食多樣化。

方法4.滿足其它需求

學會以物易物,有的人只想把不要的東西送出去,有的人則願意用物品換取你的技能。

自製梳洗用具。在花園裡種肥皂草,作為肥皂和洗髮精。將小蘇打或鹽兌水,製成天然牙膏。搜索垃圾箱,許多被人們丟棄的東西,對不花錢的生活十分有用。

自己做衣服,再用縫紉成品換取免費物品。 建立社區技能分享小組,將自己會的技能教給別人,再學習自己不懂的知識。而且不需要花錢,就能參與社交,結識朋友。

方法5.安排交通

賣掉或換掉你的車,有了車,就無法不花錢,除非你找到願意以物易物的修車工,或讓你用勞力換取燃油的加油站。

與親友、同事、社區成員商量,看看是否可以共車。你也可以讓別人搭便車,由他們付汽油費和汽車保養費。

如果需要去很遠的地方,不妨選擇搭便車。不過要當心,單獨搭便車很危險。走路是最簡單、最方便和免費的出門方式。走路並不可行?騎腳車快速、環保,還能幫助保持健康!

【小提示】

你仍在付著房租,開車,買衣服,並有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你很可能無法在短時間內過著不花錢的生活。
先從不需要花錢的活動中尋求娛樂,例如和朋友一起消磨時間,不要上餐廳,用散步代替逛街,做義務勞動代替上健身室運動等。

結交一群志趣相投的朋友,分享不花錢的生活經驗。你們可以分工合作,結合各自的技能,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它帶給你情感上的滿足感,而且是件很有益的事。

(資料來源:wikiHow)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