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思老家的故事.風雨不改靠腳討生活 天天挑菜下山賣 | 中國報 China Press

鄉思老家的故事.風雨不改靠腳討生活 天天挑菜下山賣

雖然已搬到山下十多年,山上老家依然是感情最深的地方。
雖然已搬到山下十多年,山上老家依然是感情最深的地方。

報導:蔡愛卿
受訪人:陳世烽(77歲)
老家 :壟尾南山
1938年出生的陳世烽老家在壟尾南山上。從山下騎摩哆上山,到了著名的南山大伯公廟那裡,還要繼續再上。經過一段驚險山路后,就到了他從小居住的老屋。



他其實在很多年前已下山居住,子女們也沒住山上。目前,老家只剩其中一名弟弟在住。不過,他不時仍回到山上看看老家,每逢初一十五,也一定會回去祭拜供奉在家的神明。雖然老家的東西幾乎都已搬空,但那裡仍是感情最深的地方。

陳世烽是客家人,他們家是山上種菜的農民家庭之一。由于爸爸死得早,媽媽一人須養6個孩子,實在很窮,他從小就必須幫忙家裡種菜養豬。在讀完小學后,他就沒再受教育,每天清晨與媽媽一起挑菜到阿依淡巴剎的路邊售賣。

他說,每天清晨4點他們就得挑著菜從山上的家走下來,天色還一片漆黑,他們就在裝菜的籃子邊掛一盞土燈,就著微弱燈光慢慢走下山。走到巴剎時,通常已是五點多。



他們每天賣完菜都已差不多是中午時間,走回山上的住家,已是下午1點左右了。不論打風下雨,為了生活每天都必須這樣。在天氣炎熱的日子,他們從巴剎買的豬油,回到家時都溶化了。

在摩哆不普遍的年代,山上人要下山都是靠兩隻腳,后來摩哆成為重要的交通工具,大家就方便多了。雖然后來上山的路擴建后,車子也可以開到一些地點,不過大家還是習慣騎摩哆上下山。不論再驚險的路,有沒載人載貨都好,山上人家的摩哆都可以安穩地開過去。

陳世烽大半輩子都在山上的老屋度過。直到13年前,為了方便到孩子經營的藥店幫忙,他才搬到山下來居住。雖然已七十多歲,他的身體依然健康得很,這是年紀輕輕就從事體力工作打下的良好基礎。

家家戶戶都種菜

南山是檳城騎行愛好喜歡挑戰的地方之一。上山的路雖然鋪了水泥,不過一些路段斜度很高,沒有一定的體力定無法騎上山。目前我們在山上看到居民所種的農作物多數是香蕉、黃梨、百香果等水果,不過在陳世烽成長的年代,山上種得最多的是各種蔬菜,是當地其中一個蔬菜出產地。

陳世烽說,以前南山上家家戶戶都種菜,各種蔬菜包括蒜仔、芹菜、生菜、豆類、辣椒等等。至于需要比較長時間料理才有收成的水果,就比較少人種植。

山上人家除了種菜,也養豬。小型豬寮在早年的壟尾到處可見,山上或山下的不少居民都自己養豬。他說,以前他們喂給豬吃的都是自煮豬食,例如椰肉渣、臭魚、香蕉樹幹、自種的蕃薯等。他們養的豬很少,最多也只有四隻。不過等豬長大后出售,也是幫補家計的方式之一。

上私塾受基本教育

陳世烽說,以前好像他那樣住在山上的小孩,都是在山上私塾受教育。南山上有人辦私塾,因此他幸運地有受基本教育的機會。南山上的私塾名叫群德學校。

仍記得老師的名字

他說,不只壟尾山上的孩子,一些來自浮羅山背山上的小孩,也到群德學校求學。至今仍清楚記得當年一些老師的名字,例如陳漢光、陳運發、陳絲、陳雲俊、張小影及寇文彬等。

他記得自己讀的時候,學校裡有40多名學生。老師們會教包括英文在內的各項科目,教孩子如何寫信等。后來學校關閉了,山上的孩子才到山下的學校讀書。

而家窮的陳世烽在學校關閉后也沒有繼續讀書了,稍為大一些后他才到夜校進修,並在那裡開始讀馬來文。

樹膠廠關閉擺脫異味

南益樹膠廠曾是困擾壟尾居民多年的問題,從樹膠廠飄出來的異味讓居民投訴多年都不得要領,直到2012年該樹膠廠關閉后,問題才終于解決。不過居住壟尾多年的陳世烽認為,樹膠廠一直就在那裡,許多居民甚至靠在廠裡工作養活一家大小,不過后來搬到壟尾的人卻一直對樹膠廠飄出的味道諸多投

他說,樹膠廠本來是地主劉玉水的兒子所經營,后來才賣給南益公司。他年輕時也曾經在南益樹膠廠打工。

他說,那些選擇在壟尾買屋子的人,應該知道樹膠廠就是如此,他們搬來后卻一直投訴工廠的異味問題。越來越多人搬到壟尾后,投訴也越來越多。

南益樹膠廠是在2012年2月29日正式關閉,那裡曾是全馬最大的樹膠工廠。

那年代處處有果園

壟尾目前給人的印象是個人口密集,很多高樓住宅的地方。不過在陳世烽小時候,壟尾完全是個鄉下地方,到處可見橡膠樹與紅毛丹樹,而住在那裡的,全部是華裔居民。

他說,以前壟尾只有華人居住,以客家人為主,馬來人與印度人是后來才搬來的。即使到了今天,壟尾居民依然以華裔為主。而目前可見到的那些住宅區與高樓公寓,以前都是橡膠園或紅毛丹園。主要道路只是一條狹窄的小馬路,幾個小時都不見有一輛車開來。

他忘了甚么年份開始,住宅區和公寓開始出現在壟尾,只記得那年代自己應該是三十多歲。最早建起來的高樓, 是目前日月城那一帶,從前那裡可全部都是紅毛丹園和山芭。

壟尾的發展近年再度啟動,自從南益樹膠廠遷走后,留下的地段將迎來另一個大型發展計劃,為壟尾的面貌帶來另一次改變。身為老居民的陳世烽樂見這種改變,他相信壟尾的未來會越來越好。

大伯公神誕家家煮美食

大伯公是山上居民拜祭的主要神明,不同地點的大伯公廟有不同的神誕日子。從前山上的大伯公神誕,對居民來說可是件大事,他們會抬出大鍋煮各種美食與大家分享。

陳世烽說,除了南山大伯公廟,南山上其實還有榴槤窩大伯公廟以及菜園嶺大伯公廟。這些大伯公廟的香火,都是最早來到山上居住的先人所帶過來,都已有一定年份。

他對這三間大伯公廟的神誕日期都記得很清楚,多年來也是積極參與南山大伯公廟宇事務的其中一人。不說不知,原來他還曾經是一名外勤廚師,有時候會在大伯公神誕時掌廚。

他說,神誕時招待大家的以客家菜為主,除了不可少的燒豬、燒雞、燒鴨、鹵肉、羅漢齋、炒麵、炒米粉等,還有芋頭扣肉、咸菜豬腳湯等客家風味菜。

他說,現在以南山大伯公在農曆七月初二的神誕日最多人,估計有五六百人會上山去參與。以前山上居民還很多的時候,情況更是熱烈,整日下來有一千多人會上去。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