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現場.國際學校(下篇) 孩子教育慎重選
報導:方俊心
攝影:潘嘉威、楊淦翔
Winnie曾是華小、獨中生,今已為人妻母。她的女兒Jess已13歲,每天清晨五點起床,由父親把她從汝來(Nilai)家裡載到哥打白沙羅(Kota Damansara)私立學校上課,下午四點左右才回家。
聽起來頗辛苦,但原來還有比這更辛苦的:放學回到家是下午四點左右,休息一下就得馬上“開工”——每天有約十樣功課等著完成,如果有補習,還得做到十一二點才可以睡覺,做到流眼淚,母女倆相對兩無語。這是Jess轉到國際學校以前,在華小就讀的情況。
“不補習又不行,因為老師趕課,功課要先做,做了帶回學校大家一起討論,結果每個人都要補習,或者父母自己教。”Winnie不會教,只好找一對一的補習。
經過4年折騰,Jess四年級的時候,一家人搬到了汝來,才結束這場求學荒誕劇。Winnie讓Jess轉校進了當地的國際學校,功課少了,活動多了,每天有半天體育課,每週戶外活動3次,校內活動源源不絕,表演、園游會、運動會等,“兩年裡看她慢慢胖起來,敢于表現了,真正感受到不一樣的世界。”
璀璨寶石要努力辛苦雕琢
“但你說國際學校真的這麼好嗎?又未必。”國際學校採外國課綱注1,校風很自由,Winnie無法接受美式作風,晚輩直呼長輩名字,或者像老外一樣打招呼,“見到長輩就‘嗨’,我接受不到。”
國際學校的師生比很好,像Jess的班級只有15個學生,師生比例很理想,然而Winnie產生了另一個煩惱:“每班只有15個人,就算拿第一名又怎樣?更不敢想在全馬是排第幾了。可是在大公司裡,只有一個總經理啊!”況且學校幾乎完全不給功課,學生也不覺得學習是自己應盡的本份,只把上課看成是過程罷了。
除此以外,她也擔心Jess的出路。她覺得,除非十分確定孩子畢業后到國外升學,一輩子都在國外生活,否則要是缺乏大馬教育文憑,在國內不好生活。“尤其現在經濟很不好,萬一我們倒下了,有SPM她至少還有本地大學可讀。”
最后,她也憂心,自從Jess唸國際學校以后,漸漸地不肯講華語,也不肯看華文書,“好像覺得講英文就高人一等。”
于是升中學時,Winnie又讓Jess轉到另一所私立學校去。這所學校既提供英國課綱,也有大馬教育文憑考試;功課不太多,也不太少;學生多來自中產階級,班上有三十幾人;Jess對華文的態度也漸漸恢復正面了。Winnie對這所學校很滿意。
“我不是說一定要孩子考第一名,而是希望知道她的程度在哪裡。我還是相信,需要一點點努力和辛苦,磨出來的才會是寶石。”
注1:外國提供的課綱種類繁多,詳看http://www.chinapress.com.my/?p=509976。
學校體制優劣是關鍵
周先生也是華小生、獨中生。他也給兩個兒子選擇了國際學校,更甚的是選好學校后,不惜“孟母一遷”,遷到學校隔壁去。
“天底下的家長都覺得自己的孩子是很特別的。我的大兒子很特別,他很喜歡問問題,我們認為他需要老師多關注。華小的班級大、學生多,一班四五十人,老師很難關注每個學生,國際學校的小班制可能比較適合他。”
因為大兒子愛發問,他擔心一般老師會嫌孩子煩,而國際學校的老師對孩子會多一點耐心。而且華小傾向單向輸入,老師說學生聽,學生的參與感不夠。
“很重要的一點,我們送孩子進國際學校,不是因為國際學校好,而是因為我們的學校太差。是不是真的差,不知道,但是家長對學校體制已經沒什麼信心。”
國際學校有效率與透明度
師資充足、良好,是國際學校強打的口號,但當中虛實,只有經歷過的人才知道。
周先生指出,孩子就讀的學校原本師資不錯,后來學生人數急速上升,校方為了在短時間內填補師資空缺,師資素質“有稍微掉一下”。有一點是政府學校做不到的——處理事情的效率與透明度——當他們跟校方反映老師的問題,校方始終正面回應,並且採取適當行動。
另外,國際學校學習過程重視討論與動手做,功課較少,周先生感覺這對學生的思考有一定影響,但未必是唯一好的方式。
整體而言,學校氛圍、學習環境、學習方法,都符合了他跟家人原先的預期。在“孩子就讀同一所學校更方便”的前提下,他們也給麼子報讀同一所學校。
家庭教育塑造人格態度
問周先生,孩子讀的學校採什麼課綱?他的回答是“不知道”。不是不注重,而是他認為最關鍵的,“不管讀什麼,造化看自己”。
“我有一堆讀國小的朋友,他們現在都很好啊!”他覺得,教育就是父母在能力許可範圍之內提供一個最好的學習環境給孩子,家庭教育很重要,“塑造了好的人格、態度,就是人生成功一大半了。”
有些家長,比如Winnie,對西方文化的倫理之道不是那麼滿意,周先生則不會。對他而言,學習不同的文化,孩子可接觸更豐富的世界、思想更開闊、對多元文化有更多包容,同時也使“創新”有了更肥沃的土壤。
會否擔心因此折損了中華文化?他覺得不會,何況家庭教育不缺席,“孩子就活在這樣的環境裡,不覺得有太大衝擊”。至于華文程度,的確是較華小落后,因此他們把孩子送到補習班補華文。
“有一點可以分享的。有家長告訴我,他把孩子送進國際學校,是為了‘長遠’的未來打算。”所謂長遠,意即像電視演的一樣,把孩子送進貴族學校,希望他們結識更多不同階層,尤其是“上等”階層,融入他們的圈子,有朝一日朋友飛黃騰達了,孩子也會有機會。
算盤是打響了,然而事情不一定如我們所願。兒孫自有兒孫福,這道理不管國際學校或國立學校,應該都能受用吧?
優
.採用國際課綱,廣受各國承認
.孩子的學習表現依據國際方式評量
.能參與更多元的課外活動
.設備好,師資受關注
.校裡有來自各國的同學,拓展孩子的世界觀與對不同文化的認識
.可能可以到外國的國際學校當交換生
.高中畢業后有機會進入好學校
.校方注重學生的安全與福利
.校方願意承擔更多責任
挑戰
.必須考慮西方文化的影響,以及它對固有文化的衝擊
.物質文化,因為學生多來自富裕家庭(可能會比較放假去過了什麼地方旅游,使用什麼牌子的手機等)
.如果要留在國內發展,馬來語言能力不足可能是個限制
.教育費用增加,若你忽然不能承擔這筆費用了,你的候補計劃是什麼?
.孩子不管在家或在學校裡,都處于相對優渥的環境,這是好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