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赴一場華教節表演 風雨同歌遞正能量
報導:曾欣艷
對于寫作多年的大馬詩人周若鵬而言,寫作並不夾雜復雜因素,更沒有所謂的堅持,一切純因為喜歡,“我沒有堅持寫作,堅持太累人了。”
對于集詞曲創作人、歌手、樂手及唱片制作人多重身分于一身的周金亮而言,能將情緒與情感藉由歌曲記錄,是美好的事情。
“寫歌是我生命的一部分,這是美好的事情。”
他們倆,從未覺得在相關領域的付出是累人的,正如多年來奉獻華教的華社,包括林連玉基金會在內的團體一樣。
45分鐘瞭解華教成果
周若鵬說,正因為有林連玉、林晃昇這些前輩,還有如今華社人士的努力不懈,華教得以在這片貧瘠的土地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在12月13日(週日)的華教節午宴表演上,周若鵬就希望藉由45分鐘的表演,讓觀眾,尤指學生們了解,華教今日的成果,得來不易。
“雖然學生年紀還小,不能完全體會,但不妨將表演作為提醒,讓他們知道,華教如今所擁有的一切,皆因有前人種樹,后人乘涼。我們得飲水思源,長大后也回饋華教。”
這一次的華教節,林連玉基金會與華教人士具有遠見地指出,華教的未來是光明的,且國人也必須跨種族,了解彼此的文化與語言,抱有“共存共榮”的思想主張。
為讓這次的華教節表演跳脫以往訴苦與惆悵的基調,周若鵬與表演者們將演出主題定為“風雨同歌”,藉此傳遞正能量。
雙周打造《迎風而立》
勉勵華社傲骨挺立
表演主題歌曲《迎風而立》,由詩人周若鵬填詞,周金亮作曲,以大氣的音樂,唱出林連玉基金會與所有華教工作者,如何“傲骨迎風,三十而立”。
歌詞中,周若鵬以風、雨、黃沙作為比喻,向大家述說大馬華教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面臨的種種壓迫與挑戰,而華教人士又是如何的努力前進,在雨中揮灑中華筆墨,把自己的名字寫下。
“我們是華人,是大馬華人,我們把自己歸屬于這片土地。”
就在填詞之際,一件甚是奇妙的事情發生了,歌詞中有這么一句—“有夢連城,琢玉成器”,周若鵬把族魂林連玉的名字給嵌入歌詞內了。
“不曉得是有意為之還是真的那么玄,我是在看回歌詞時才恍然發現到的。”
填詞用了近一週
周若鵬用了將近1星期,以歌詞方式填詞;當然,受其詩人氣質影響,作品難免被詩意化,但絕對能被大家讀懂,也定能感受歌詞中的豪氣與傲骨!
周金亮則說,歌憑詩貴,詩以歌傳,當文字與音樂巧妙結合,就會產生化學作用。
“在為詩譜曲的過程中,我會邊寫邊感受其內容與感覺,我寫的歌,因有詩的文字而變得有貴氣;詩有了我的旋律,變得可以傳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