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相”勉勵 “聲”援華教 以笑料淡化悲情 | 中國報 China Press

互“相”勉勵 “聲”援華教 以笑料淡化悲情

 左:何佳文要透過演出,和觀眾作心靈上和思想上的交流。 右:蘇維勝希望自己的相聲表演,能帶給大家笑聲和省思。

左:何佳文要透過演出,和觀眾作心靈上和思想上的交流。
右:蘇維勝希望自己的相聲表演,能帶給大家笑聲和省思。

報導:曾欣艷
在12月13日(週日)的2015年華教節午宴上,大馬著名相聲演員蘇維勝與何佳文將為觀眾呈獻相聲演出,他們會以笑料淡化悲情,以風趣與幽默手法為大家呈獻華教路上的另一番風景,勉勵大家,越艱難越要堅持。



蘇維勝笑說,為了創作一個有內容之余,又能把自己逗笑,還能把觀眾逗笑的相聲作品,自己的確死了不少腦細胞!

“不過聽說腦細胞越用越活躍,至少可以自我安慰一下。”

蘇維勝坦言,相聲的創作過程是“痛苦”的,而他這一次的搭檔何佳文雖未用上“痛苦”兩字,但也直言,相聲創作是一件讓相聲演員哭笑不得的事情。



“這次的相聲段子由蘇維勝獨自創作,我也是拿到初稿后,在排練過程中與他邊演邊修稿,以確保段子的流暢性及可‘笑’性。”

何佳問進一步解釋到,笑的層次有很多,如直截了當的狂笑、帶有諷刺意味兒的奸笑、先褒后貶的笑等。

無時無刻構思段子

他說,這些逗笑的方式可以被靈活性使用,所以段子中沒有特定的逗笑標準。

蘇維勝說,自己習慣在接到任務以后即開始無時無刻都在構思相聲的段子,這次也不例外。

這次為華教節的相聲演出創作之際,他嘗試不著眼于個別歷史或是華教事件,而是讓自己退得更遠。

“從遠距離看歷史事件發展,以期找出事件發生的本質,從根本的民族記憶出發,希望能夠找到不一樣的視角。”

他解釋,事件的角度與結構必須統一才能夠將作品完美呈現,否則格格不入,但是,在相聲里邊,沒有了矛盾也就沒有了趣味。

“這是一個困難的矛盾統一過程。”

此外,蘇維勝在對作品做自我檢驗時,更是經歷了多次的構思結構,然后不斷的推翻再重新結構,不斷的重複就為了選出最終最佳的結構。

蘇維勝:博君一笑足矣

即便一直有在創作與華教相關的相聲作品,其實蘇維勝于早前接到林連玉基金會邀約,為華教節午宴表演相聲之際,曾因擔心自己無法勝任而掙扎萬分。

后來,詩人周若鵬與舞蹈家馬金泉一再“慫恿”,加上他本身一直以來非常仰慕林連玉基金的理念,最終才硬著頭皮接下這一任務。

“以我對林連玉基金會的粗淺認識與觀察,它是個以華教為基礎的組織,且同時朝多元化的公民社會路線進行。”

其實,蘇維勝上述所說的也正是林連玉基金會所貫徹的理念,即林連玉生前所主張的“多彩多姿,共存共榮”。

逗笑是第一任務

他說,估計出席華教節午宴的觀眾皆是熱心華教工作的人士及國內的知識分子,在他們面前演出相關內容段子,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班門弄斧。

他也說到,這次他與何佳文對這次的表演就定位在以幽默的角度,博君一笑,足矣。

“相聲表演里,逗笑是第一任務,若逗笑之余還能夠有內容,也就算是完成任務了;若觀眾在笑完以后還能有所啟迪,那就相當于中彩票了!”

何佳文:讓觀眾有共鳴

另外,在被詢及這次的相聲作品能否引起觀眾共鳴,或對該作品有何期待時,何佳文可說是感觸頗深。

“這幾年,本地相聲演員都很努力的創作屬于本土特色的段子,當中包括以本土熟悉的語言,或方言、熟悉的本地創作歌曲、熟悉的本地時事內容等作為相聲創作的內容及題材,這都是為了讓觀眾有更多的共鳴而努力地嘗試。”

他也說到,看相聲其實就是為了要放鬆、為了笑,而觀眾能在笑的同時又能感受到演員所說的話題正是自己周遭發生的體驗,則那種認同感是發自內心的,發出的笑聲和掌聲也是發自內心的。

“希望透過演出能和所有觀眾有零距離的交流、心與心的溝通,想笑時盡情發笑,認同時盡情鼓掌。”

冀國家多了解中華文化

蘇維勝說,大馬華教是國家重要的資產,而中華文化對于“忠”的教導比任何文化的份量都要多,接受過中華文化熏陶的國民對于國家的忠誠是毋庸置疑的。

因此,他希望國家多了解中華文化,並了解與意識到華教這個資產能為國家帶來穩定。

蘇維勝也感恩華教前輩“自我反省,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大無畏精神,讓他有機會接受華文教育,並祝愿大馬華教能夠繼續發展,路子越來越寬。

何佳文則感謝華教鬥士們和先賢的努力奮鬥。

當然,他也感謝父親讓其從小接受華文教育,讓他能欣賞母語的美麗及美麗,大學畢業后也因此有幸當上大馬中文廣播電台主播,以熟悉的語言和全馬聽眾在空中交流。

“如今在鄰國就業,懂得中文更成為我在工作崗位上立足的優勢之一。”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