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選委員會讚屠呦呦 為世界作出巨大貢獻

瑞典國王古斯塔夫(右)頒發諾貝爾醫學獎給屠呦呦。(美聯社)

(瑞典‧斯德哥爾摩11日綜合電)周四下午3時許,瑞典已進入北歐冬季漫長的“黑夜模式”,但黑暗與寒冷沒有降低眾人對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出席諾貝爾獎頒獎儀式的關注熱度。

《新華社》報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選委員會成員瓦爾格倫說,他非常敬佩屠呦呦及其科研團隊不斷堅持研究工作的鑽研精神,他們的基于傳統中醫藥的科研成果為世界作出巨大貢獻,“尤其是給不發達國家帶來福祉,這對世界人民來說非常重要”。

挽救數以百萬計生命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癌症研究中心主任埃恩貝里表示,中國藥學家屠呦呦獲獎是眾望所歸,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獲獎成果也顯示出傳統中醫藥研究對當今人類健康的重要性。埃恩貝里說:“傳統中醫藥對世界是一份厚重的禮物,應該在現代科技的幫助下更深入地挖掘和探索。”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選委員會的代表,在用瑞典語介紹屠呦呦的獲獎成就時說,每年全球都有約50萬人死于瘧疾,其中大部分是兒童。中國藥學家屠呦呦研究中國古籍,開創性地從中草藥中分離出青蒿素,這一研究成果隨后被應用于瘧疾治療的藥物中,挽救了數以百萬計的生命,在過去15年間將瘧疾死亡率降低了一半。

屠呦呦身著亮紫色長套裙,佩戴一枚充滿中國古典韻味的銀色胸針,與其他獲獎者逐一登上用2萬朵鮮花裝飾的領獎台就座。在大部分身著黑色燕尾服的諾獎得主中,屠呦呦顯得格外醒目。

屠家出尚書父母均名門

屠呦呦作風低調,公眾對她的背景幾乎一無所知。不過根據屠家族譜,屠氏家族曾出過吏部尚書,屠呦呦父母均為寧波名門望族。

據《錢江晚報》報導,浙江寧波天一閣博物館收藏著屠呦呦家族的《甬上屠氏家譜》和她母親姚氏家族的《鄞縣姚氏宗譜》。據《鄞縣姚氏宗譜》記載,屠呦呦舅舅姚慶三有一個妹妹嫁給同鄉屠濂規,經博物館典藏部主任饒國慶四處找人驗證,最終從屠呦呦的親戚處得到確認,屠濂規是屠呦呦父親。

饒國慶追查屠濂規的信息,發現他曾在上海太平洋輪船公司工作,估計屠呦呦因此跟母親居外婆家,即姚慶三故居。

據《甬上屠氏家譜》記載,屠家祖先在南宋慶元年(1259年)從江蘇常州府無錫縣遷居至寧波,家族出過包括吏部尚書、太子太傅贈太保屠滽、文學家和戲曲家屠隆等。

而姚氏也是當時寧波的豪門望族。《鄞縣姚氏宗譜》記載,屠呦呦外公姚傳駒曾任東北三省中國銀行行長、民國財政部司長等職,舅舅姚慶三留學法國,回國后成為中國最早研究和傳播凱恩斯《通論》的學者。

屠呦呦發表演講

強調中國醫藥偉大寶庫

本年度諾貝爾獎醫學獎得主、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周一在斯德哥爾摩卡羅琳醫學院,發表題為《青蒿素的發現:傳統中醫給世界的禮物》的演講。

她講述了40年前中國科學家發現青蒿素的艱苦過程,並引用中共已故領導人毛澤東的話,強調“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

屠呦呦說:“中藥研究所團隊在1969年開始抗瘧中藥研究。經過大量的反覆篩選工作后,1971年起工作重點集中于中藥青蒿。又經過很多次失敗后,1971年9月,重新設計了提取方法,改用低溫提取,用乙醚回流或冷浸,而后用鹼溶液除掉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備樣品。”

1972年8至10月,中國開展了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臨床研究,30例惡性瘧和間日瘧病人全部顯效。同年11月,從該部位中成功分離得到抗瘧有效單體化合物的結晶,后命名為“青蒿素”。

屠呦呦說:“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青蒿素正是從這一寶庫中發掘出來的。

屠呦呦在演講結尾時引用中國唐代有名的詩篇,王之渙所寫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請各位有機會時更上一層樓, 去領略中國文化的魅力,發現蘊涵于傳統中醫藥中的寶藏!

身體不適領獎返座時步履不穩

屠呦呦領獎后返回座位時,因健康狀況欠佳,步履不穩,坐在旁邊的白俄羅斯女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伸出手,攙扶著屠呦呦慢慢地坐下。

據悉,屠呦呦抵達瑞典后已因身體不適缺席兩場活動,晚宴亦不會與瑞典國王伉儷及其他得獎者坐在主家席,而是選擇和家人另坐一席。

領取證書和獎章

屠呦呦從瑞典國王卡爾古斯塔夫十六世手上,領取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證書和獎章。她和醫學獎的另外2名得主,可共享800萬瑞典克朗(約402萬9000令吉)獎金。

《屠呦呦傳》發行日文阿拉伯語版

屠呦呦不僅為第一位獲此殊榮的華人科學家,也曾被稱為“三無教授”,無博士學位、也未曾至海外留學,無中國兩院院士光環加持,她傳奇的一生將轉化為文字發行《屠呦呦傳》,在中國寧波首發,屆時還將發行日文及阿拉伯文版。

全書透過對她本人和家人、同事、同窗、學生等的探訪,以及130余幅她本人珍藏的照片,為讀者展現一位傑出女科學家成長、學習和工作的獨特經歷;藉由身邊親友的親身講述,著實豐富此書內容,更好地引領讀者走進屠呦呦的心靈深處。

破天荒獲道德黃金獎牌

本屆和平獎得主除了獲800萬瑞典克朗獎金,還破天荒獲得由“道德黃金”打造的獎牌。

它由挪威鑄幣廠和哥倫比亞非牟利的採礦責任聯盟(Alliance for Responsible Mining)合作製造,採用哥國一個獲認證“道德礦場”的黃金,標誌其開採過程中嚴格遵守一系列工作程序、環境保護及社會發展規定。

有當地礦工表示對出產諾貝爾獎牌“感到非常驕傲”。

諾貝爾其余5個獎項在瑞典斯德哥爾摩頒發。

其他獲獎者介紹

物理學獎由日本科學家田隆章,及加拿大科學家麥克唐納奪得。2人通過震盪實驗,發現微中子(neutrino)特性的變化,從而證明微中子有質量。

化學獎由美國學者莫德里奇、土耳其裔美國生物學家桑賈爾,以及在英國從事癌症研究的瑞典科學家林達爾瓜分。他們分別解構脫氧核糖核酸(DNA)修復機制,令人了解細胞如何修復DNA,有助開發癌症療法。

擅寫紀實文學的白俄羅斯女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則獲得今屆諾貝爾文學獎。經濟學獎則由蘇格蘭出生的經濟學家迪頓獲得,他致力研究消費行為、財富分配和福利政策。

和平獎得主呼吁

全球對話抗恐怖主義

諾貝爾頒獎禮週四分別在挪威奧斯陸與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和平獎得主“突尼西亞全國對話四方”的代表,在挪威領獎期間呼籲全球不同文明之間展開對話,確保和平共存,共同打擊恐怖主義。

《明報》報導,他們明言,雖然突尼西亞成為“阿拉伯之春”民主運動僅有正面例子,“但並不代表民主不能複製到其他國家”。

武器不是解決方法

今屆頒獎禮在恐襲陰霾下舉行。突尼西亞總工會(UGTT)秘書長阿巴西領獎時說﹕“今天我們極需要展開文明對話與和平共存……需要把對抗恐怖主義列為絕對優先的任務。”挪威諾貝爾委員會主席菲弗亦表示﹕“我們所有人面對同樣的威脅,必須站在一起抗擊。”

頒獎禮前夕,全國對話四方舉行記者會,呼籲敘利亞、利比亞衝突各方放下武器,以對話解決問題,又要求國際社會協助改善突尼西亞的經濟。

突尼西亞人權陣線(LTDH)主席本穆薩表示﹕“無論是敘利亞或利比亞,武器不是解決方法,那裏需要對話。”全國對話四方強調衝突各方必須向恐怖主義、武器及戰爭說不,“不要流血和戰士”。

全國對話四方另外兩個成員為突尼西亞工業貿易手工藝聯盟(UTICA)與突尼西亞律師公會(ONAT),它們在2013年成立“突尼西亞全國對話大會”,挽救瀕臨崩潰的政局,促使各政治勢力參與和平對話,訂立並落實民主路線圖。不過,突尼西亞的民主之路依然崎嶇,目前正面對經濟動盪及恐怖襲擊威脅。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