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吉:吞吐霧霾,無力吐槽 | 中國報 China Press

朝吉:吞吐霧霾,無力吐槽

北京城發出紅色霧霾警戒,中小學停課,工廠停工,機關照常上班,私人企業機構自行決定是否休假。每年一入冬,因為北方供暖,除了工廠原來工業燃煤的廢氣,機構的供暖、家家戶戶燒煤,讓廢氣瀰漫在空中,成了霧霾。我有幾個在馬來西亞生活過,也經歷過印尼燒芭霧霾經驗的朋友告訴我,比較于北京城,馬來西亞那些霧霾也就是他們沒有發警報的常態空氣。同樣在中國北方的城市,河北以及河南,情況比北京更嚴重。



就在北京發佈紅色警戒時,河南安陽的空氣指數一度達到999,是北京污染的3倍;河北省的古都邯鄲(還記得邯鄲學步這個成語嗎?)污染高達822度。PM2.5爆表是常態。

新加坡、吉隆坡還有中國北方的城市都一樣,每年定時都會有霾害。這么幾年下來,霧霾成正常,藍天白雲成奢侈恩賜。人真是一個可以忍耐的物種,可以用精神壓抑掉肉體的不適。

這回我學到的網絡用語是“無力吐槽”。吐槽又作“吐草”,意指批評。印尼霾害厲害時,馬來西亞網民再怎么埋怨、咒罵,媒體報導都不直接對著印尼問罪。



在馬來西亞的政治語境裡,印尼是個很隱晦的對象。我也說不清到底它是朋友遠親還是惡鄰。但是每年由鄰國因為耕作燒芭飄過來的常態霧霾,我國政府是以“東協的精神”來呼吁印尼政府控制林火。沒了。

對國內則是淡化這個議題,不使這個議題上升到對印尼政府的批評。這在中國很類似,網民調侃發段子,控訴發展的弊端,地方政府執行環保政策減低排碳不力。沒了。不能再往上追究執政黨的執政地位了。今年,我認識的一個寫評論的朋友,教會了我,無力吐槽,只想罵爹。一個漂亮的女孩,發嗲開罵了。

藍天總會出現

霧霾現象很特殊,是對中國社會治安的新考驗。中國維穩機制的過往經驗都是針對個人或少數群體。在民怨匯聚成群眾事件以前,中國的官僚體制反應算是快的。有些民眾的投訴以及反饋更正了行政措施。有一些無法立即解決的矛盾,相關單位會啟動維穩機制,針對個人以及團體採取監控、管制甚至是法律訴訟的渠道,以防止個人以及群體之間發生串聯,聚沙成山的現象。這在中國網絡生態尤其明顯,你如果跟著帖子讀,裡面不乏有許多針對政府領導人點名的批評,辱罵,甚至是對中共執政表現的批評以及直接衝著中共而來的抨擊。

這個網絡評論的空間已和我們刻板印象中的中國很不一樣。但是根據研究者發現,只要是涉及到集結或是呼吁一起行動的帖子或評論,就會被刪掉。

霧霾的受害者是大面積,一整個地區的,而且跨越了民族階級成分,已不存在需不需要有人鼓動,去串聯的問題。但是霧霾問題也不一定引發社會失控。最近一項研究以霧霾和幸福指數當課題,發現空氣質量只是中國人考量幸福元素中的其中一小環,霧霾只讓中國人的快樂程度降低了6.6%。

這項研究還得出一個有意思的觀察:中國人是樂觀向上的,人們可能因為一時的霧霾而心情抑鬱,但是藍天總會出現,心情又開朗了。中國人就是不斷的適應環境為自己的生活尋找快樂,增強對霧霾的免疫力。

★寄自廈門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