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小孩(上) 父母師長攜手衝破障礙 特殊生也有春天! | 中國報 China Press

特殊小孩(上) 父母師長攜手衝破障礙 特殊生也有春天!

7名特殊生和其他同學一樣,擁有學習的權利,只是學習的進度和方式和常人不同。
7名特殊生和其他同學一樣,擁有學習的權利,只是學習的進度和方式和常人不同。

報導 : 潘有文
攝影 : 李文源/張智玟



對特殊小孩而言,自理和學習是最重要的事,學術成績並不是主要的追求,然而一些特殊小孩不只能在小學內的特殊教育班學習,甚至有能力進入普通班學習和考試,以及參加小六檢定考試(UPSR),一再超越自身的極限。

家長和學校給予特殊小孩的關愛,把不可能化為可能,讓特殊小孩的星空閃閃發亮!

當小學畢業生的驪歌響起,畢業的特殊小孩,尤其是他們的父母,心中有著難以言喻的情感。



今年,雪蘭莪白沙羅中華小學的畢業儀式,吸引了許多平面和電子媒體採訪,原因是其畢業生包括特別教育班(下稱特教班)的小孩。

這是該校開辦特教班后第一批畢業生,他們與一般小孩學習情況有別,但依然在父母和師長幫助下,一步一步完成了小學生涯。

在7名畢業的特殊學生中,學生梁儀雯的父親梁全達感觸良多,他是該校特教班創立的重要推手。小孩在台上唱著畢業歌曲,他在台下高聲唱和及拍手,為女兒、自己和校方的努力而驕傲。

如果進入梁全達和他的妻子黃玉仙記憶盒子,你會發現其中裝著的是他們滿滿的愛和心血。從發現女兒是高功能自閉症患者,再到努力尋找各種相關資訊,讓小孩接受不同的治療,又為孩子尋找設有特教班的學校,那些年的辛苦,絕非筆墨所能形容。

他們只是眾多特殊小孩的父母之一,其他父母的付出的辛勞和時間,必然也不少于他們。社會人士是否已看到這一群弱勢群體的家庭的存在呢?

特教班助融入人群

大馬華人愛說:再窮不能窮教育,但卻極少關注特殊小孩的教育,國內的特教班和師資不足,往往都不是華社關注的事。

然而,梁全達和一般特殊小孩的父母和老師,栽培孩子學習的心,並不因為病症而怯步,反而讓小孩勇敢面對一切,在學習和成長道路上,走得自信和精彩。

梁全達的女兒梁儀雯是7名特教班畢業生中,唯一參加小六檢定考試的學生,成績還不錯,其中6科成績考獲B和C,僅有中文理解失手,這樣的成績說不定還比一些普通班學生稍好呢!

在他看來,沒有特教班,孩子就沒有了機會;如果靜悄悄把特殊小孩送入普通班級學習,孩子可能會遭人欺負,甚至一些學校會要求孩子離校。

孩子的學習成績對他來說,還屬于次要,讓孩子進入特教班,主要是希望孩子可以融入人群,如此未來才有更多機會。

穩定孩子情緒母陪讀5年

陪讀媽媽,用心良苦

梁儀雯的媽媽黃玉仙,為了孩子,成了陪讀媽媽,在校陪伴孩子約5年,直至孩子上了六年級,她才“功成身退”。

梁儀雯在家與父母使用英語溝通,即使接受數個治療療程時,也是使用英語,因此無法聽懂華語。

她在小學特教班約3個月后,特教班老師就評估他可轉入普通班上課,但是她的華語實在不行,有時因為聽不明白老師的華語教學,還會抓狂高聲喊叫。

“當時,她連自己名字都不會寫,也不會聽,因此,我有要求請老師喚她的英文名字,老師起初不相信,測試后證實是真的。”

黃玉仙明白孩子身在華小,不能不懂得華語,她就化身陪讀媽媽,在校陪伴孩子,一年級還可以坐在班上后方看孩子情況,之后就在學校的禮堂或保安亭等待,孩子需要她時,或者校長和老師需要交代孩子的功課時,她才又回到孩子班上。

孩子的華文水平極弱,媽媽唯有自己下功夫,她每天在家5個小時教孩子學習華語,買了許多相關書籍和作業給孩子。

同時,她讓孩子養成每天做功課的習慣,如果作業太多無法完成,就會與老師商量,要求通融完成作業的時間。

下了兩年苦功后,梁儀雯三年級時,已聽得懂華語,四年級時更是突飛猛進,能夠寫不少中文字,現在的她還能閱讀許多課外書籍。

黃玉仙陪讀媽媽的角色,成為孩子掌握華文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穩定了孩子在校讀書的情緒;梁儀雯四、五年級時,黃玉仙已不需每天到校陪伴,而是一星期兩三次留在學校而已,孩子六年級時,她就已完全放手,讓孩子自己在校上課。

成績受肯定跳過預備班

梁儀雯在學校和小六檢定考試的成績,連教育局的特殊教育部官員都認同,其父母尋找靠近住處的中學時,也允許他保留中學特教班名額,但可直接進入普通班就讀。

“名義上,我女兒是進入特殊班,但直接轉到普通班。成績沒有問題,也不用去預備班,如果馬來文不及格,就需要進入預備班。”特別教育部門官員給予的肯定,讓梁全達欣喜異常。

雖然梁儀雯的華文理解不及格,但並沒有影響他在中學特教班的名額,特教部門官員認為,只要國文及格,可以跟進學習進度,才最重要。

梁儀雯從白沙羅中華小學畢業后,原本已獲準與其他特教班畢業生一樣,轉入雪州一間擁有特教班的中學就讀,但梁全達想讓女兒在靠近住家的吉隆坡區中學上課,因而擔心在跨州轉校的手續上會有麻煩。

但是,特教部門的官員極為友善,並且也極有愛心,明白梁全達的情況,以及評估其女兒的學習成績后,就已為他解除各種難關。

因材施教
學到更多

梁全達的女兒梁儀雯的中文能力,能在兩年內取得巨大進步,除了因為有父母親投入教導外,梁全達認為特教班的融合系統也是重要原因。

“融合課程就是一個魔術,我女兒學習到很多東西,都是在學校的這種方式中學習。”

乍看之下,這種融合系統就是一種因材施教的系統,但它未必能在一般的教育體制中應用得很好,反而在特教班中應用得淋漓盡致。

這種不以年齡或能力為界限的教育方式,讓特教班孩子可以融入學習的快樂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也不計較成績表現,純以學習為首要考量。

掌握孩子學習時機

掌握特殊小孩的學習時機,讓他們如普通小孩一樣學習!

小孩的學習能力猶如海棉,可以吸收許多東西,關鍵在于父母如何在適當時刻,給予他們適當的學習。

特殊小孩亦是如此,父母需要把握孩子治療的黃金時期,訓練他們的精細動作(Fine Motor)、注意力(Attention)、行為管理和語言等。

“每個特殊小孩,在2歲至5歲是‘窗口期’(Window Priod),與普通小孩一樣,要放很多東西進去。”

梁全達在女兒進入小學之前,讓她一星期有20小時的治療(Therapy)時間,進行如語言、訓練學習節奏的音樂治療等。

這些學習對孩子的學習能力有極大的幫助,梁儀雯在進入小學前一年,許多治療師已向梁全達表示,其女兒已完成療程,不需再繼續下去,但他請求他們繼續為孩子“複習”,直至開學前才停止。

雖然他的女兒至今已沒有接受任何治療,但他和妻子依然不斷教導孩子新的事物,讓她保持在一直學習的狀態。

特殊小孩需要不間斷的給予訓練,否則其行為、注意力可能因此倒退,影響了他學習新事物的能力。

白沙羅中華小學特教班簡歷

★2009年在雪州白沙羅中華小學(白沙羅華小原校)重開時,時任校長白春梅發現特殊小孩的需要,決定申請開辦特教班。

★2010年需要進入該校特教班學生共有6人,另外白校長知悉約有十多名特殊小孩也正等待入學。

★在當時的督學李侑益以及雪州前督學劉亞倫協調下,教育部在同年10月批准該校開辦特教班。

★該校當時有一位華裔和一位巫裔特教老師,但只有后者擁有特教班執教經驗。

★白春梅校長不願把特教班變成托兒所,加上教育部撥款未到,她與特殊小孩家長組成一個小組,主席是梁全達,安排老師受訓和選購教材,同時讓家長與特教專家會面,指導使用教材和需注意的事項。

★2010年,有4個學生融入(Inclusive)普通班課,2011年有一個。

★2015年,特教班有35位學生,其中7位是畢業生。

七大類特殊病症小孩,可在國小或華小特教班學習。

染色體異常(Chromosome Disorder)
★唐氏兒:細胞中少過或多過23個染色體。

廣泛性發育障礙(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
★自閉症/阿斯伯格症/雷特氏症候群(Rett Syndrome)
★以上三種也合稱為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特殊學習障礙(Specific Learning Disorder)
★閱讀障礙/誦讀困難(Dyslexia)、計算障礙(Dyscalculia)、
運用障礙(Dyspraxia)、書寫障礙(Dysgraphia)。

發音和智商問題
★發音不準,頭腦和嘴巴不能協調;學習遲緩/低智商(Slow Learner)

其他發育障礙(Other Developmental Disorder)
★例如:努南氏症(Noonan Sydrome)

行為問題(Behavior Problem)
★注意力缺失症(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AD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

多重障礙(Multiple Disability)
★全部綜合,身患一種嚴重特殊症,但也有混合其他特殊病症。

新聞辭典
融合與半融合系統

我國的特教班機制採用融合(Inclusive)和半融合的系統。

在特教班的學生,並非一定長年在特教班內上課,老師會定期評估學生表現,如果學生某一方面,如數學較強,就會安排學生到同年級或低于同年級的普通班上數學課,上完成再回到特教班。

如果特教班學生的水平已能達到同年級水平,或者低于同年級的水平,同樣會按排學生到普通班上課,暫時不需回到特教班上課。

然而,如果在普通班的特殊學生,某一科目較弱,例如華文科極弱,就需要回到特教班上華文課。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