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方俊心
圖:練國偉、受訪者提供
小六畢業后,儘管我們除了國民中學以外還有其他選擇,但據教育部統計,報讀國民中學的學生還是佔大多數,如2014年約佔90.10%。
華淡小生在面對升學轉變時,不一定得心應手,適應新的教學媒介語、跟更多元的周遭互動,對他們來說不無壓力。為了協助學生更容易融入中學新環境,淡米爾基金會(Tamil Foundation)策劃了為期21天的Total Empowerment Camp(全面賦權營,以下簡稱TEC)。
學校放假了,維韋卡南達淡米爾小學(SJKT Vivekananda)的校園靜悄悄,只有偶爾從街上傳來車聲,驚動草叢裡的小昆蟲。
上午十一時左右,沒聽見鐘聲響,卻有學生列隊魚貫走出課室,往食堂方向走來。他們沒穿校服,身上的沙麗、T恤比彩虹還繽紛亮麗,正好襯托這12歲的年紀。
排隊拿了點心后,在全員到齊前,他們有的聊起天,有的在桌上攤開作業本,幾個人討論著,呈現一幅美好的學習風景。當所有人在桌前就定位,他們開始唱誦經文,過后才進食。
這一天已是今年度TEC的第17天,再過4天他們就結業了,完成這長達21天的“改造”。
TEC在2003年始辦,今年已邁入第13年。淡米爾基金會的學術研究結果發現,許多淡小生在進入國民中學后,難以適應教學媒介語的轉換,也難以使用馬來語或英語跟友族朋友溝通,造成學習挫敗感,進一步使學習進度落后,因此該會設立了TEC,希望21天的學習營能協助學生更容易融入中學生活。
為升上中學做學習準備
2014年以前,TEC原本只著重于提升英文聽說讀寫能力,但在2014年后,此目標已修改為提升國、英雙語能力。Vivekananda TEC中心主要負責老師Logeswaran表示,TEC所用的習作本,除了國英語外,還包含了歷史、地理、科學的基本知識。
營隊進行期間,學生都得留宿學校,家人只有星期天才能前來看望。星期一到星期五是學習時間,星期六則會到一些場所進行戶外學習,如參訪動物園、博物館等。
在馬來語課室裡,17個學生分成三大組,由2位老師帶領著。Lalithaa老師問,“誰可以告訴我學校的實驗室裡有什麼?”同學的反應相當熱烈,手一個接一個舉起。雖然他們有些回答得不很流暢,但看得出來學習意願高,努力地絞盡腦汁,用自己所會的馬來語回答老師問題。
在另一間課室,Parimaladevi(琶麗瑪拉得薇)老師播放了一套馬來語影片,要求學生把影片內容整理成英文,然后到前面講給大家聽。學生的表情各異,有些皺眉頭,有些一派輕鬆,但都很認真地完成老師給予的任務。
年輕老師挑教學大梁
Vivekananda裡的五位TEC老師,平均年齡不超過23歲,最年輕的Lalithaa老師只有18歲,另外兩位年紀最長的老師,也不過27歲。
淡米爾基金會用心統籌TEC計劃,老師們都是正職老師或師訓生,而且在TEC開始前都須接受培訓。雖然該會給付教學津貼,但老師們不太清楚津貼多少,“那不是我們在意的事情,”Parimaladevi老師說。
教學工作原本就忙碌,師訓學生也不輕鬆,什麼事情讓他們願意犧牲21天長假,到學校來當義務教學老師呢?
“因為我們就是這樣走過來的,”Shevany老師說。她們幾乎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小學求學時期,同學是印度人、老師是印度人、校工是印度人,連食堂的小販也是印度人,走到哪兒大家說的都是淡米爾語,生活在同樣的文化之下。結果進入國民中學時,世界忽然變了樣,個人小世界也跟著地動山搖,課業跟不上、躲在人群后面不敢出來,費了好大的勁,才安然走過。因為嚐過個中滋味,他們才希望能在這關鍵時期,給下一代不同的籌碼,希望學生不再重蹈他們過往的道路。
設備不全影響教學品質
TEC進行了13年,一路走來成果不錯,2014年TEC獲13所小學參與,今年擴展了將近一半,有25所小學參與;學生人數也上升了39.24%,從423人增至589人。
官方也相當認同此計劃,TEC計劃執行長Mathan Raj指出,首相署之下的特別單位SEDIC(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Indian Community,印度族群社經組織)撥款此計劃,今年整個計劃預計花費30萬,包含老師津貼、學生食宿、教學材料費等,學生完全不需付一分錢。
詢及推行上的障礙,Mathan表示,因計劃獲政府認可,所以推行上沒有太大問題,有時需要解決的是家長的擔憂,因為孩子必須離家21天,他們不放心。另外則是淡小的設備不好,比如缺乏電腦、投影機、廁所,對計劃整體品質有所影響。
獨立與自信也在成長中
Hermon在小六檢定考試馬來文科目拿了個D等,于是報名參加此次的TEC。他眉飛色舞,用流暢的英語分享自己的心情:“(TEC進行的)前面一兩天很不喜歡,但過后就很開心了,課程很有趣,我非常享受說英語和馬來語,而且可以說得很流利。”
另一個同學Mugilan也有同感:“前面一兩天覺得好悶,我還哭了,但是過后卻慢慢變得開心,而且敢于在人前用不同的語言發表意見。另外,也懂得寫馬來文作文了。”
“經過這幾天,我覺得我變得很自立,英文和馬來文也進步了許多。原來它們不是那麼困難的事情,”Abbeyraamee說。
“剛開始會很想念家人,但慢慢覺得這裡也像家一樣。我學會了自己洗衣服、獨立生活,這些以前我都不會,而且更敢開口講馬來文了,”Kausalyya說。
學生們的回饋讓我們發現,原來經過這段時間的磨練,他們獲得的不單是語言上的進步,有些無形的力量在他們心中慢慢成形,比如獨立與自信,有朝一日將為他們撐起一片天。
州屬 | 學校 | 參與人數 |
吉打 | SJKT Kalaimagal 1/2 | 50 |
SJKT Kulim 1 / 2 | 54 | |
SJKT Barathy | 25 | |
SJKT Sg Getah | 26 | |
SJKT Victoria | 17 | |
霹靂 | SJKT ST Theresa TPG | 29 |
SJKT Kampar / SJKT Changkat | 50 | |
SJKT Sogomana Sitiawan | 26 | |
SJKT Ghandi Kalasalai | 34 | |
SJKT Tan Sri Manickavasagam | 27 | |
檳城 | SJKT Batu Kawan | 24 |
雪蘭莪 | SJKT Vivekanandha PJ | 40 |
SJKT Ampang | 25 | |
SJKT Bestari Jaya | 19 | |
馬六甲 | SJKT Bukit Asahan | 46 |
柔佛 | SJKT Desa Cemerlang | 22 |
SJKT Khalidi, Muar | 20 | |
SJKT Kulai Besar | 16 | |
SJKT Tun Aminah | 22 | |
SJKT Ulu Remis | 17 |
(注:全國共有600所淡小分佈在各州,除了東馬與登嘉樓無淡小)
小資訊
淡米爾基金會簡介
1990年7月14日,一群專業人士聚集在一起,以協助雪隆區內特定淡米爾小學為目標,2003年2月14日淡米爾基金會正式註冊成立,目標是透過淡米爾教育提升族群。
根據2014年的常年報告書,基金會的計劃面向多元,針對學生、家長、教師、校長、董事局、一般大眾,各有不同的計劃與活動,活動宗旨也都一致地指向基金會的目標。
他們跟家長教師協會、校長理事會、學校董事部等各種教育機構密切合作,跟華社的董總、林連玉基金會、大馬行動方略(GBM,Gabungan Bertindak Malaysia)等,也是關係良好的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