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色舞台.传统戏曲取材莎剧 跨文化难度高
文/图:曾杏银
马来亚大学中文系与台湾文化光点计划主办的《从清代到民初:文学与思想》研讨会,已于10月3日和4日顺利进行。此次研讨会邀请了中、港、台与本地多位学者参与交流。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和方法发挥,很好地为我们绘制了清代到民初的繁丽风貌。两天的交流会下来,参与者不仅接触了与主题相关的最新研究,也感受到多位学者的风采。
此次研讨会的宣传工委曾杏银,趁此专访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的陈芳教授接受专访。陈教授从事戏曲工作与研究已有数十年,特别是在莎戏曲研究方面,她分享了莎士比亚戏剧进入到传统戏曲,以及跨文化改编难度的看法。
文化转移应考量深层意义
莎戏曲是从莎士比亚戏剧改编,并由真人演出的传统戏曲。根据文献记载,最早于民国初年已有莎戏曲演出,截至2007年为止,已有至少京、豫、越、粤、昆、黄梅戏等17个剧种,演出过的莎剧包括《哈姆雷特》(Hamlet)、《奥赛罗》(Othello)、《马克白》(Macbeth)等。
陈芳教授说,将莎士比亚戏剧改编为戏曲,就要兼顾到语言、文化背景、情节、剧种特性和表演样式的差别。在文化转移方面,她说,要改编莎士比亚戏剧,需要根据戏曲剧本的特点,删削及浓缩原作的情节线及人物设置。所应注意的是,文化移转所牵涉的问题,并不只是概略的故事情境设定而已,还应该考量到更深层的文化意义。如改编自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的戏曲《歧王梦》,岐王缺少原作李尔王那种随剧情发展而产生的反省深度与君王气魄;人物改写的浅狭化,使文化转移后的剧作,缺乏原作的思想厚度。
此外,把莎士比亚的戏剧移到戏曲里面,就会牵涉到剧种特性。“中国戏曲剧种具有不同的演绎殊性,在改编时,就必须选择题材,如以轻歌妙舞唱段的黄梅戏,适合选择一些轻松逗趣的戏剧题材,如《捕风捉影》(Much Ado About Nothing)、《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 or What You Will)。”
台词情节作适当增删
莎士比亚戏剧每一行运用抑扬格五音步的韵式(iambic pentameter),因此一般上剧本的台词大约两千多行,如果像《哈姆雷特》,则约有四千多行之长。当这样的篇幅进入到传统戏曲,演员在表演唱、念、做、打时,必然需要占用更多的表演时间,若一字不漏地念完所有台词,需花费很长时间,因此在情节增删方面,需要作出适当调整。
莎戏曲在语言方面用了很多修辞功夫,所以要改编成戏曲,如豫剧,就需用板腔体戏曲格式,因此需要多注意要压的韵脚和语言节奏。最后是表演样式方面,“舞台的景观、服装,甚至是灯光,都需要再做调整,才能呈现出让观众喜欢看的戏。”以服装为例,戏曲《约/束》(改编自莎士比亚名作《威尼斯商人》)中的演员服装袖子非常大,所以不能像传统戏曲那样,可以自如地耍水袖。
传统戏曲的每一个剧目都有师承,难度只在于技术上,演员是否能做到老师所要求的。如演员上台表演时,身体的塑形、走圆场的功力等,都是练出来的。这些技术和功力,都需要驾轻就熟。
艺展看过来
《爵士风云》演唱会
那些年我们都爱追看香港TVB电视剧,爱听电视主题曲,现在这些耳熟能详的主题曲,由爵士音乐大师郑泽相重新编曲,再由他领导的WVC乐队、连同“靓人靓歌”刘珺儿和“Astro舞王”梁玮申,加上特别嘉宾pop pop新人陈书萦,呈献一场由中文爵士第一品牌pop pop music制作的演唱会。
日期:2016年1月9日(星期六),2016年1月10日(星期日)
时间:8:30pm、11pm
地点:3, Jalan PJU 7/2, Mutiara Damansara, Petaling Jaya, Selangor
票价:90、150、250令吉
询问:012-2083790、016-2877538
面子书:pop pop music
《吉兰丹士顿山写生展》
数月前,一群本地艺术家到吉兰丹州瓜拉吉赖县的名胜地士顿山写生,为本次展出的作品收集创作素材与灵感。
日期:即日起至12月25日
时间:11am至6pm
地点:吉隆坡安邦路连城画廊
G08A, Ground Floor, TheAmpwalk, No. 218, Jalan Ampang, Kuala Lumpur.
询问:陈耀娥 012-299 8641,03-2775 3933
网站:www.cityartgallerymalays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