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鄉音考古‧黑白造音】 紅腔,被蒙上一塊紅布 | 中國報 China Press

文創‧【鄉音考古‧黑白造音】 紅腔,被蒙上一塊紅布

紅線女的愛徒蒙菁(左圖,左),是藝術中心藝術總監。 右圖為1948年《刁蠻公主戇駙馬》“鳳霞公主”造型。
紅線女的愛徒蒙菁(左圖,左),是藝術中心藝術總監。
右圖為1948年《刁蠻公主戇駙馬》“鳳霞公主”造型。

特約:張吉安



矗立在廣州市珠江新城區,白色堂皇的現代建築,集合了展覽廳、放映室、小劇場和排演室,一体多功能包括展示、展演、典藏、研究及教育,是中國官方繼梅蘭芳之後,第二個投入巨資打造的多元戲曲中心,對於粵劇名伶的派頭而言,是史無前例的。

只不過,梅蘭芳藝術中心是在他逝世多年後才獲得官方創辦,而紅線女藝術中心則是在1998年落成,當時由“女姐”親自掌管,因此,中港粵劇界一直流傳著一個說法,這是文革期間針對“女姐”嚴厲批鬥,在若干年後,中共政府想做一點心理補償。

2015年6月到訪廣州,巧遇“女姐”的女弟子蒙菁,侃侃談起師傅在2013年逝世後,就接管藝術總監一職:“老師走了之後,我就擔任起這藝術中心的重擔,實在很壓力!當年,政府算是第一次為一個還活著的藝術家成立藝術中心,可想而知,這個殊榮對一個粵劇演員來說是多麼榮耀。紅老師從藝六十多年,她的紅派藝術遍佈海內外,可說是粵劇歷史最重要的人物。現在她走了,我們要延續她的聲腔和經典,真的是一大挑戰,除了展示她生前留下的錄音、電影、服飾、史料之外,教育新一代是我們要延續的一份使命……”



館內一個個雕塑樣板,凝固故事裡的鳳霞公主、王昭君、翠蓮、李香君、朱簾秀、焦桂英、崔鶯鶯……放映廳內,揚聲器傳來“甜、脆、圓、潤、嬌、媚”的聲腔。

然而,主旋律以外,紅線女曾在回憶錄自述的那一段“如果當時我放棄,他們便勝利了,我不能放棄,我堅持下去,沒有人能整死我”,被噤聲了,仿如在文革牛棚的那一段磨難日記,也蒙上一塊紅布。

左圖為1952年《昭君出塞》“王昭君”雕塑。 右圖為1958年【關漢卿】“朱簾秀”雕塑。
左圖為1952年《昭君出塞》“王昭君”雕塑。
右圖為1958年【關漢卿】“朱簾秀”雕塑。

1948/《刁蠻公主戇駙馬》之“鳳霞公主”造型

1948年,馬師曾在香港杜撰的粵劇劇本,先在戲台上粉末登場,後拍成電影。

2004年,紅線女親自執導和配唱,改編成粵劇史上首部動畫片,敘述將軍蒙飛雄與鳳霞公主的愛情。

1952/《昭君出塞》之“王昭君”雕塑

1952年,以獨樹一幟的紅腔塑造了中國“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這也是後世流傳最廣的《昭君出塞》經典唱段,從王昭君騎上馬匹,斜抱琵琶步出鄉關的路上,唱出芊芊女子即將告別家國親人,贖身給一個素未謀面的匈奴漢子的心聲。紅線女娓娓纖細,潸然淚下的行腔,從此為“紅腔”樹立了鮮活形象。

1958/【關漢卿】之“朱簾秀”雕塑

元代雜劇家關漢卿將冤死的寡婦“朱小蘭”寫成一出《竇娥冤》,找來戲曲旦角朱簾秀演繹,借此劇抨擊腐敗的官吏,激怒了皇帝寵臣,將兩人囚禁到死牢。

1958年,紅線女與夫婿馬師曾攜手將原創白話劇本移植到粵劇,交由徐滔制導拍攝成黑白粵劇電影,繼《搜書院》之後,再創熒幕夫妻檔的佳話,電影票房在香港和東南亞也開出紅盤。

上圖為1963年《李香君》“李香君”雕塑。 下圖為1956年《搜書院》“翠蓮”雕塑。
上圖為1963年《李香君》“李香君”雕塑。
下圖為1956年《搜書院》“翠蓮”雕塑。

1963/《李香君》之“李香君”雕塑

故事源自明末清初,秦淮河上“金陵八艷”其中一名歌妓,經由作家孔尚任編撰成《桃花扇》,廣為流傳。

1963年,紅線女看過昆曲演繹的《桃花扇》之後,對故事裡的李香君與公侯方域的情史念念不忘,找來編導莫汝城移植到粵劇腳本,分成〈色部〉、〈氣部〉和〈總部〉,勾畫一個明末紛亂時代,塑造一個深明大義、對抗強權的青樓奇女子,創造出幾段經典的折子如〈卻奩〉、〈守樓〉和〈題詩〉。

1956/《搜書院》之“翠蓮”雕塑

1955年,適逢紅線女與馬師曾回到中國廣州定居,劇作家楊子靜為兩人度身定做,特意將《搜書院》改編移植為粵劇劇本,首次登演就選在北京大劇院,席上嘉賓之一周恩來看完之後,以一個美名“南國紅豆”讚譽粵劇藝術和她的精湛演藝,同年,邀來徐韜執導搬上大熒幕,促成夫婦倆首部在大陸拍攝的粵劇電影。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