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乡音考古‧黑白造音】 红腔,被蒙上一块红布 | 中国报 China Press

文创‧【乡音考古‧黑白造音】 红腔,被蒙上一块红布

红线女的爱徒蒙菁(左图,左),是艺术中心艺术总监。 右图为1948年《刁蛮公主戆驸马》“凤霞公主”造型。
红线女的爱徒蒙菁(左图,左),是艺术中心艺术总监。
右图为1948年《刁蛮公主戆驸马》“凤霞公主”造型。

特约:张吉安



矗立在广州市珠江新城区,白色堂皇的现代建筑,集合了展览厅、放映室、小剧场和排演室,一体多功能包括展示、展演、典藏、研究及教育,是中国官方继梅兰芳之后,第二个投入巨资打造的多元戏曲中心,对于粤剧名伶的派头而言,是史无前例的。

只不过,梅兰芳艺术中心是在他逝世多年后才获得官方创办,而红线女艺术中心则是在1998年落成,当时由“女姐”亲自掌管,因此,中港粤剧界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这是文革期间针对“女姐”严厉批斗,在若干年后,中共政府想做一点心理补偿。

2015年6月到访广州,巧遇“女姐”的女弟子蒙菁,侃侃谈起师傅在2013年逝世后,就接管艺术总监一职:“老师走了之后,我就担任起这艺术中心的重担,实在很压力!当年,政府算是第一次为一个还活着的艺术家成立艺术中心,可想而知,这个殊荣对一个粤剧演员来说是多么荣耀。红老师从艺六十多年,她的红派艺术遍布海内外,可说是粤剧历史最重要的人物。现在她走了,我们要延续她的声腔和经典,真的是一大挑战,除了展示她生前留下的录音、电影、服饰、史料之外,教育新一代是我们要延续的一份使命……”



馆内一个个雕塑样板,凝固故事里的凤霞公主、王昭君、翠莲、李香君、朱帘秀、焦桂英、崔莺莺……放映厅内,扬声器传来“甜、脆、圆、润、娇、媚”的声腔。

然而,主旋律以外,红线女曾在回忆录自述的那一段“如果当时我放弃,他们便胜利了,我不能放弃,我坚持下去,没有人能整死我”,被噤声了,仿如在文革牛棚的那一段磨难日记,也蒙上一块红布。

左图为1952年《昭君出塞》“王昭君”雕塑。 右图为1958年【关汉卿】“朱帘秀”雕塑。
左图为1952年《昭君出塞》“王昭君”雕塑。
右图为1958年【关汉卿】“朱帘秀”雕塑。

1948/《刁蛮公主戆驸马》之“凤霞公主”造型

1948年,马师曾在香港杜撰的粤剧剧本,先在戏台上粉末登场,后拍成电影。

2004年,红线女亲自执导和配唱,改编成粤剧史上首部动画片,叙述将军蒙飞雄与凤霞公主的爱情。

1952/《昭君出塞》之“王昭君”雕塑

1952年,以独树一帜的红腔塑造了中国“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这也是后世流传最广的《昭君出塞》经典唱段,从王昭君骑上马匹,斜抱琵琶步出乡关的路上,唱出芊芊女子即将告别家国亲人,赎身给一个素未谋面的匈奴汉子的心声。红线女娓娓纤细,潸然泪下的行腔,从此为“红腔”树立了鲜活形象。

1958/【关汉卿】之“朱帘秀”雕塑

元代杂剧家关汉卿将冤死的寡妇“朱小兰”写成一出《窦娥冤》,找来戏曲旦角朱帘秀演绎,借此剧抨击腐败的官吏,激怒了皇帝宠臣,将两人囚禁到死牢。

1958年,红线女与夫婿马师曾携手将原创白话剧本移植到粤剧,交由徐滔制导拍摄成黑白粤剧电影,继《搜书院》之后,再创荧幕夫妻档的佳话,电影票房在香港和东南亚也开出红盘。

上图为1963年《李香君》“李香君”雕塑。 下图为1956年《搜书院》“翠莲”雕塑。
上图为1963年《李香君》“李香君”雕塑。
下图为1956年《搜书院》“翠莲”雕塑。

1963/《李香君》之“李香君”雕塑

故事源自明末清初,秦淮河上“金陵八艳”其中一名歌妓,经由作家孔尚任编撰成《桃花扇》,广为流传。

1963年,红线女看过昆曲演绎的《桃花扇》之后,对故事里的李香君与公侯方域的情史念念不忘,找来编导莫汝城移植到粤剧脚本,分成〈色部〉、〈气部〉和〈总部〉,勾画一个明末纷乱时代,塑造一个深明大义、对抗强权的青楼奇女子,创造出几段经典的折子如〈却奁〉、〈守楼〉和〈题诗〉。

1956/《搜书院》之“翠莲”雕塑

1955年,适逢红线女与马师曾回到中国广州定居,剧作家杨子静为两人度身定做,特意将《搜书院》改编移植为粤剧剧本,首次登演就选在北京大剧院,席上嘉宾之一周恩来看完之后,以一个美名“南国红豆”赞誉粤剧艺术和她的精湛演艺,同年,邀来徐韬执导搬上大荧幕,促成夫妇俩首部在大陆拍摄的粤剧电影。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