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見聞.別怕失敗 創作勿拘泥
報導:蘇德洲、練珊恩
本地陶藝家羅志義(32歲)長期接觸“泥”,並認為“泥”好比人生,要怎樣的生活,就要靠雙手捏塑,一個人的未來取決於自己的心向,而爛泥的存在價值一樣取決於我們的雙手,讓它成為一個形狀,或一個固體。
陶藝製作的一般流程為練土、塑形、素燒、上釉以及釉燒,才能看到成果。但他說,回到最根本,陶土本來也是一堆軟軟綿綿的爛泥,經過練土後,爛泥才轉變為紮實的陶土。爛泥,除了可以靠雙手捏製成形,也可以利用拉坯技巧。
“拉坯是製作陶藝不可或缺的一環,也有助於點綴陶瓷。”
創造存在價值
拉坯是製作陶瓷的一大門宗,也是器物的雛形製作,它是將備好的泥料放在坯車上,用輪製成形方法製成具有一定形狀和尺寸的坯件。
目前,羅志義也設立工作坊。他說,在拉坯過程中加水滋潤,並不斷運轉,原本的泥土才會有磁場般柔順,不再生硬。較後才以手的力度,讓泥土分佈均勻,再透過特定的技巧,泥土才慢慢形成容器的“壁”。
“在拉坯後,泥土不再是扶不上壁的泥土,還有存在價值和生命力。”
羅志義在製作陶的過程中,領悟到許多人生道理。他說,愛我所選,選我所愛,但決定了就要學會去爭取與改變,生活才會不一樣。
“生活的取向與成敗也是取決自己,旁人只能給予輔助與提點,就像製作陶瓷,最後還是要靠自己才能完成成品。”
他說,製作陶瓷隱藏著人生道理與啟示,只是大家一心只想到成果,而忽略這些啟示。
教人製陶,要懂得放手
從事陶藝工作多年的羅志義說,拉坯是製陶步驟中最讓人感興趣,在藝術市集擺攤時,不少小朋友和大朋友都躍躍一試。
“拉坯雖然看起來有趣,但也十分考驗功夫。”
他說,專業陶藝家在拉坯過程中,手的力度分配與穩定度最關鍵,也是最基本的技巧。
有人說,創意比技術重要,但他認為,兩者是相輔相成,若有創意,但不具備所需技術就會感到“書到用時方恨少”。
羅志義是美術系畢業,目前也是新紀元學院美術系助教,擁有多年教學經驗。他說,通常初學者在導師帶領下拉坯會有成就感,但實際運作時,初學者還得靠自己控製手的力度。
“這也和生活上許多事情一樣,當導師‘放手’時,學生必須自己去意會手感,需要怎麼運用手指和力度,只有自己知道。”
談及教學樂趣,羅志義說,可從作品中看出學生的性格,有的學生看似細心,在製作過程中卻不如外表般細膩,有的則相反。
按部就班,一步步來
製作陶瓷過程複雜和需要時間,但過程能夠反映一個人的耐心和用心,只有堅持才會看到由自己雙手捏塑出來的成果。
羅志義說,人生沒有一步登天,要達到目標或追逐理想,還是要一步一腳印,過程中要有耐心和不放棄的精神。在製作陶瓷時也是如此,過程中不僅僅是沒有“偷吃步”,同時也沒有捷徑。
捏塑陶瓷步驟看起來複雜,但得一步一步來,從練土、成形、陰乾、素燒、妝飾、裝窯和本燒(釉燒)。“這是陶藝不變的定律,每當有人上門學陶藝,我都會以再教育方式提醒他們製作陶瓷,是要按部就班。”
但有人可以靠雙手捏塑自己想要的陶瓷,這是他們堅持與耐心換來的成果,相反的,也有人在成果還未成形前就半途而廢。
羅志義也說,陶藝就像人生,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人生可以重新開始,捏塑陶瓷失敗了,也可以重頭來過。
成品不如預期好
接受不完美
一些人在學陶藝時,內心已有自我完美的一面,在成品出爐前,他們都會覺得自己的成品或許是精美的,但結果往往相反。
羅志義認為對初學者來說,這是正常心態,每次遇到這情況,他都會給予勸告和鼓勵。
一般學員在成品出爐後,第一個反應或許是自認作品不完美,不好看或者醜,作品與他們預想的效果有差別。
他認為,捏塑陶瓷本來沒有一定的規律,但可以肯定的是,親自捏塑的作品是獨一無二。
羅志義說,有人對自己的作品感到失望,或認為不完美時,他都會告訴他們,人的生活本來就沒完美,我們必須坦然接受這一種生活態度。“有時學員會認為他們的作品不美或不好看,在旁人的眼光卻認為這些作品很美。”
我們在生活上,一些人一直覺得自己不夠好,或不比其他人來得出色,但實際上對身邊的人來說,本身其實是有自己的獨特和完美的一面,只是本身沒留心,和對自己不瞭解而已。
每人心中都有一個譜
人生是自己捏塑,也要自己追求,過程中要認清自己。羅志義說,陶藝界也是如此,在捏塑前心中是有一個譜。
一些人的人生目標明確,在追尋的道路上會朝著方向前進,而我們不能強求每個人都有同樣的步伐與心態。
“尚未有目標的人,心中其實也有個譜,只是對自己的目標還未有明確的方向。”
羅志義說,這些人生哲學,用在陶藝上,其實是有些雷同。一些人“拜師學藝”前早已有目標,心中早有想要捏塑的物體,如杯子、碗碟、娃娃或人像等,只要他們向他做出要求,他都會配合他們的喜好。
如果有人上門學藝是沒目標,他就會給予他們一個方向。他說,畢竟人的生活上,有些時候還是要依賴他人指引的。
懂得生活的人,都是藝術家
陶藝品是生活中的藝術品,也可以是生活用品。
羅志義舉例,捏塑一個陶瓷杯,杯蓋上的小小藝術裝飾,就是生活中的小點綴。不過,藝術是沒限制的,如有人欣賞音樂,有人偏愛美食,有人喜歡看舞台劇等,任何懂得生活的人都是藝術家,只是大家對於“藝術”的詮釋不同。
“這和‘美’的定義一樣,例如梵谷的作品或達文西的蒙娜麗莎是大眾化的作品,大家普遍上都認同它的‘美’,但更多時候,‘美’是很主觀的。”
他笑言,如有時從窯燒裡出來的陶瓷,不管是整體設計、紋路或色澤都讓他滿意,甚至感到驚艷,但到市集售賣時卻無人問津。
羅志義製作的陶藝品兼具藝術與功能的價值,偏愛特定圖樣的客人,如貓頭鷹愛好者就會對有貓頭鷹圖案的陶器情有獨鍾,不管是功能性還是實用性,都物有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