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子權:打破佛教絕對的禁忌
日本、中國和台灣,很早就把企業經營模式投入在佛教。
大馬人比較熟悉的星雲大師,把佛光山發展成一個多功能性的企業團體,就是一個成功例子。
佛教企業當家的大師,每天花在開會看報表的時間,可能跟唸經的時間一樣長。
佛教家大業大,信徒眾多,巧目繁雜,要照顧的人很多,要栽培的人也多。
佛教界需要爭取社會資源,他們之間的競爭跟一般企業很像,產品相似,市場有限,產生排擠效應,社會反感,不足為奇。
佛教大師要懂得結合政商資源的同時,也要熟知去結該結的緣。
極樂寺前方丈釋日恆法師說,縱使他出任檳州極樂寺方丈以來,外界說他財富豐厚,但他相信謠言止于智者。
“這些錢都是善信們看到我認真工作,獻給道場,不是我本人。我只要有一碗飯吃,一個鋪可以睡覺就很好了。我的頭腦是菩薩給予的智慧,才能擬定種種計劃,推動慈善及佛教事業。”
他在公開場合上致詞時,罕有地反駁一些人指他財富豐厚之說,並且引用法華經中的“開權顯實”指出,有錢卻沒權,事情是不能辦成的;這裡的權意,是指用來護眾生的“權”。
理性討論空間
不少人對極樂寺的商業化以及釋日恆法師的一些作風搖頭,有人提出質疑,更多的是感到禁忌不能發此疑問,還有不忍心質問的人。
如今法師公開講,顯然旁人可以發此一問,法師必有雅量接受批評。
有句話說“絕對的禁忌是絕對的可怕”,因為它剝奪了理性討論的空間。
從人心到佛心之中,這過程講求的是一種深邃的“驅力”。認真打造符合佛教理念的企業,每一句言行,每一根骨頭,都要反覆仔細敲打,什么該堅持?什么該反對?什么緣該並驅?什么緣該驅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