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調色盤.四川往事如煙今明艷
報導、攝影:方俊心
鳴謝:壩羅旅遊社有限公司
如果先前曾到過中國其他的大都市,應該不會被成都嚇一跳,否則就會大掉眼鏡,尤其如果對中國的印象僅停留在農村或壯麗山河,那成都將會改寫你對中國城市的想法。
她嶄新且繁華,不過,比起北京、上海或廣州,多了那麼一點悠閒味道,倒不是因為活在其中的熊貓也這幅模樣,而是不管白天或黑夜,商業街或擬古老街,都一直有悠閒往來的人。
1.2萬平方公里的都市,住著逾1400萬人口,那是儘管逾400條公車線,兩條地鐵線,也維持不來的。短短幾公里路,坐上車卻得費好多時間才能抵達,因此,滿城盡是電瓶車,一種像摩哆一樣,可是不打油,只充電的交通工具。據知八年後,這裡的地鐵線將會增至15條,還得給居民一些時間。
不知道該到茶坊喝一杯茶,清談過一天,抑或晚間信步街上,更能發古思幽情?畢竟它是逾2300年前就存在的都市了,三國裡的兵家之地蜀國,楊貴妃的家鄉,李白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仿彿隨便吸一口氣,裡頭都有古人的氣味,空間裡,還迴盪著他們的聲音。
都江堰愚公移山成傳奇
“愚公移山”不是神話故事,2300年前,成都的確曾出現一位“愚公”;他鑿山開渠,使成都免於洪澇與乾旱,後代人許他為“造福萬代”。
那時是公元前256年,秦王派遣水利官員李冰前往川西平原治水。在沒有火藥、沒有鐵器的情況下,李冰跟成千上萬的工人費了30年時間,在岷江中游,用火攻、水澆等方式,修築出都江堰。從此,那裡夏季不洪水氾濫,冬天不缺水灌溉,直到現在,堪稱傳奇。
二戰時,相傳日軍轟炸機曾前來,欲把都江堰炸毀,奈何遍尋不獲。他們誤以為都江堰是大壩,殊不知它原來是無壩引水工程,全靠河道高低、寬窄、重力等物理條件自動操作。
2000年,都江堰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走進它的範圍,其三大建設,寶瓶口、飛沙堰和魚嘴,低調地佇立河面上,不經導覽員提點,很容易就被忽略。這也使人不禁想起一件事,不是所有的優勢,都需要誇張地向人展示,就像馬來人的俗語:越是豐實的稻穗,頭垂得越低。
九寨溝飛上枝頭變鳳凰
每年約10月10日至11月15日,是九寨溝最漂亮的季節,那正是樹葉由綠轉紅的時候,她就像一位妝點艷麗的絕色伊人,在盈盈水間笑得燦爛。
冬天的九寨溝,卻是位冰山美人。褪下華麗禮服,換上肅穆新裝,冰冷得讓人發狂,帶著神聖不可侵犯、高傲的美感,但卻有人偏偏喜歡。
這是九寨溝的淡季,票價是平時的一半,遊客也是最高峰時期的三分之一。再也不用跟別人擠游園公車、廁所、餐廳……在旺季的最高峰時段,排隊上廁所也要40分鐘,這對大老遠去到而時間很有限的朋友來說,不算是很可喜的事情。
1992年以前,九寨溝只是毫不起眼的林場,在70年代中共的“大躍進”、“十年內趕英超美”的治國方針下,淪為鋼鐵業的陪襯,是木材提供地;後來鄧小平下令禁止砍伐,九寨溝終擺脫厄運,並在1992年列入世界自然遺產,飛上枝頭變鳳凰。
“九寨”為九個藏族村寨之意,從前藏族定居在這片大地,過著半耕半農的生活,放養牛、羊兒,耕植土豆、青稞,他們在地面立起一桿又一桿經幡,當風掠過,經幡發出的聲響就像是唸了一遍又一遍經文。如今藏族的原始生活形態在九寨溝已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各種歡迎遊客的店面,大家從青稞酒、酥油茶、牛乾等特色土產店裡,追尋藏族的蹤影。
四川縣映秀鎮漩口中學
生命教育場所
2008年5月12日,中國汶川發生了一場震驚世界的八級大地震,造成至少逾6萬9000人死亡,逾3萬7000人受傷,有關當局特地把四川縣映秀鎮漩口中學地震遺址保留起來,作為生命教育場所。
從成都前往九寨溝途中會路經該地點,其範圍不大,在導覽員的陪同講解下,約30分鐘就可以把整個遺址瀏覽完畢,然而短短30分鐘,帶給遊客的後挫力卻可以無限綿延,尤其如果你知道那底下還埋藏著數十位師生的遺體。
當時全映秀鎮受損情況非常嚴重,救援部隊花了兩天時間才順利進入災區,然而被壓在底下的人好多已等不及,嚥下了最後一口氣。
炎熱的天氣使他們的遺體腐壞,加劇救災難度,有些家長看到被清理出來的遺體後傷心欲絕,希望能夠在腦海中永遠保留孩子活潑、健康的模樣,因此決定讓部分遺體永遠沉睡在那地底中。
漩口中學是映秀鎮中損壞程度最輕的地點,專人推測此乃該校舍2006年10月才啟用的緣故,設計較新,採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才能夠把傷亡降至最低。
當時,地震的橫波與縱波使學校建築皆下陷一至兩層,然而有些地方因空間小、柱子多,加強了受力作用,提升了抗震效果,大地震發生後,全校1660位師生,有1605人倖免於難。
行走遺址中,特別能夠感受到大自然的可怖之處。但在建築之下、泥土之上,藤蔓或小草欣欣生長,就像亡者意志的延續,提醒我們珍惜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