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见闻‧微笑相送 需有智慧
报导:刘纯瑶
图:李玉珍、互联网
“所谓‘临终关怀’是指临终前,针对病人或家属,大概三、五天前或一个月,去做短暂式的关怀。其实,早在1997年,我就在台湾南华大学推行殡葬管理教育,并成立‘中华殡葬教育学会’及‘中华殡葬生死教育学会’等。”
释常持法师表示,殡葬教育属于专业技术,而生死教育则属于哲学,“成立目的是因为大家都在受伤,比如说我得了癌症忽然死亡,花了很多钱,又处在悲伤中,殡葬方面要花钱,又不知道该怎么做,可能还要去借钱处理殡葬,这时你需要临终关怀,也需要殡葬教育。”
“本来一个人往生要花台币40万,后来我们把它套餐化,经过我们跟殡葬业者沟通后,让他们慢慢遵守一些道德,现在只需20万台币。”释常持法师还没出家前,就开始研究这门学问,一开始只做“临终祝念”,后来因殡葬业者的不专业和粗鲁,经常让信众受伤,于是信众向他们询问,“我们本身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只好跟殡葬业者学习,然后自己看书和看外国资料等。”
慈悲没敌人 如大地包容
释常持法师在这次研习会上,分享的主题为“慈悲没有敌人”,“从地藏经的宏观去落实地藏菩萨精神,慈悲没有敌人,因为你包容他,包容人跟事,要学习大智慧,了解佛法的因缘果报和中观思想等。以地藏菩萨的孝道精神彰显殡葬礼仪的重要性,慈悲不分好人坏人;没有好人坏人,就没有敌人,安忍如大地;大地无论好人坏人都接受,好人占一片地,坏人也是占一片地,包容一切的好坏善恶。”
“殡葬业者必须学习地藏菩萨精神,面对客户要包容,要尽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去服务,让大家都认识生命的尊贵,和专业礼仪师的敬业精神。彼此有礼让的互动之后,往生者的人生最后一件大事就能圆满,并感召更多人在49天里面为他诵经,这样大家都受益,都感受到他的精神。”
人生有规划 死亡无所惧
释常持法师解释,“我们要‘用欢笑送走亲人’,亲人往生我们都会悲伤,但如果转变悲伤用微笑来送走他,这个就需要智慧了。你对生命的存在意义要有所了解,也要了解即将往生的人,他们离开不是没有了,他们可以到天堂去啊,他们的生命是无限的,只是肉体没有了。精神和意识之间,是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他的精神和意识没有离开。
“北京有一个案例,一个法师患上肝癌,几个月就往生了,他有许多不舍,我们一直跟他沟通,他走的时候展现笑容。看的人没有悲伤,没有恐惧,彼此之间不是办丧事,而是办喜事。”
“还有一个明天要结婚,今天下午去试穿新娘服的女子,回去上班的路上被德士撞倒,脑部受伤,开刀的话只有百分之二十的成功率,家属要求医生开刀。从11点开到4点,我一直陪伴在家属身边,后来手术只成功了一半,新娘只能活多一个月。
“在这一个月里面,新娘不能讲话,但手会动眼睛会流泪,经过她的丈夫很用心地陪伴,经过佛法的沟通,经过她自己的体会后,她慢慢地放下悲伤。
“正因为有这一个月的缓冲期,她的先生不会当天就去杀司机,重点是她往生后,遗体从星期五开始放在冷藏室,到了星期一告别式时,法医来检查(车祸往生要解剖),看到她脸上的微笑,且身体很柔软,就问是几时送进来的,知道是星期五就送进来后,觉得不必解剖了。
“这个法医是个佛教徒,他觉得这个人很圆满,就佛法的理论上来说,她应该是往生到天上极乐世界去了。她的先生和家人一看,也转悲为喜。这个案例说明,如果对人生有规划,就不会对死亡感到恐惧。”
有因必有果 缘了就放下
“如果孩子夭折或英年早逝,我们就会告诉父母,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有四种,一种是来报恩的,一种是来讨债,还有一种不是报恩也不是讨债,是来跟你一个阶段的学习。如果是来报恩的就会很孝顺你,如果是来讨债的,比如说夭折了,让你悲伤难过,另外一种讨长债的就是他为非作歹,让你伤心和痛苦,这个债就讨得更多。人与人之间的因果关系,佛法上比较能够圆满讲解,父母就比较能放下。”
“所谓规划,首先你要知道有没有极乐世界?怎样去极乐世界?要准备什么东西?我们自己有准备,也要帮自己的父母亲人准备。让他们了解,生前预立遗嘱,怎么面对往生,往生要注意什么,往生以后要注意什么事情,这些都要沟通好,他们就会达观面对死亡,不会有忌讳。”
如何告别 自己决定!
“一个人的生命到最后要怎么去处理,是有意义的,是一个自我实现,但很多人都没有去谈,就会错失了。自己没做决定,会让子孙很困扰,好比我的父亲,我和他谈了一个多小时,我从来都不知道原来爸爸对自己的身后事有那么多想法,他会告诉我他想要穿什么衣服,那件衣服对他有什么意义,然后又说想要用什么葬法,诵经部分要怎么做。谈了之后,发现原来他有这么多想法和心愿,包括最后要不要急救等,这才叫作生命划下圆满的句点。棺材里面装的不一定是老人,平时就要建立谈死亡的管道。”
“现代丧礼精神”还包括“性别平等”课题,“传统丧礼以男性为主,父权为主,以男家为主,决定的人、拜的人都是以男性为主,祭祀以男性为传承,就会忽略掉女性的权利。没有结婚的女性死了,不能入自家祖先牌位;为什么男生可以,女生不行?女性嫁出去后不能回娘家扫墓,丧礼中捧祖先牌位的都是男性在做,那如果没有生儿子呢?就得去跟兄弟姐妹借一个,但女儿明明就在那边,却不被允许做。”
调整传统 性别平等
“在今天我们就会谈到某些东西要做弹性调整,我们的丧葬礼俗有一两千年历史,我们和很多专家讨论许多礼俗当时的背景是怎样,为什么会这样,到现代要怎么调整。台湾已经慢慢在调整,透过教育上课,跟业者谈,其实调整也不会怎么样。改变习俗的例子就有白冰冰案例,她的女儿就入主他们家的祖先牌位,还有打破白发人不送黑发人的例子,以及女儿嫁了,父母和丈夫都答应入女方祖先牌位的例子。”
“性别平等方面,还包括同志课题,初步统计台湾同志人口占一成。在殡葬方面会遇到的问题是,当逝者生理是女生,但性别倾向男生时,办葬礼时让她穿上男装还是女装呢?还有讣文,要怎么称呼另一半呢?不可能用夫或妻,我们就想到可用伴侣或挚爱来代替。”
骨灰放哪里 生前讲清楚
“还有一个殡葬自主案例:一个爸爸有四个孩子,他在病重时告诉长子说死后骨灰要撒大海,但长子听了跟爸爸说,你身体会健康,要把身体养好,爸爸也没继续说下去了。爸爸去世后,其他三个孩子回来,老大说爸爸想要把骨灰撒大海,但其他三个孩子反对,因为骨灰撒了就拿不回来,万一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怎么办?于是他们把骨灰放在灵骨塔。
“但是老大心里很不安,偷偷将骨灰撒进大海,在台湾这么做是犯法的,因为法律规定亲人的骨灰是亲人共同管理,大儿子没有权利将骨灰撒大海。
“这个案例让我们看到,因为爸爸没有清楚说明和交代,造成了很多遗憾,孩子觉得没有完成爸爸的遗愿,也会有遗憾。
“这说明殡葬自主很重要,没有立遗嘱的话,孩子还会为了争财产而互相提告。除了财产和殡葬仪式,还有最后的医疗,也就是器官捐赠、放弃急救等,都要自己做决定,因为生命是自己的。”
骑“摩哆”驾返瑶池!
现在台湾也渐渐流行“个性化告别式”,“有个年轻人很喜欢重型摩哆,他的告别式就出动了很多重型摩哆,告别式会场也放了重型摩哆,也就是用他最喜欢的方式去办告别式。
“还有一个生前非常喜欢泡茶,所以他的告别式会场就放了一个泡茶座,后面写着以茶会友,大家就坐在那边泡茶,有些人就上去分享和逝者相处的回忆等。在外国,有一位老先生很喜欢骑重型摩哆,业者就让他坐在自己的摩哆上,然后用一个透明玻璃罩罩住,让他入土,以实现他生前最喜欢做的事。”
用动物向小朋友谈生死
“我也举办过‘宠物死亡咖啡馆’。台湾养宠物的人很多,但宠物死了公司不会批假期给你,所以人们连悲伤的时间都没有。另外,我们也和小朋友谈死亡,用动物的生老病死和他们谈,小朋友一般上从小学开始就接触死亡,但父母不谈,小朋友自己去想。
“我们会跟小朋友说,任何生命都会生老病死,植物、动物都会,就像春天的时候植物很翠绿,夏天的时候又怎样,秋冬的时候会枯萎,那动物也一样会死。 家里的动物死之前,能为它做些什么?陪它吃喜欢吃的食物、陪它找朋友等,最后就会说到其实人也一样啊,让小朋友可以联想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