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恒灿:马来文版《西游记》受欢迎 马来社会不抗拒猪八戒
(吉隆坡30日讯)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主席拿督吴恒灿说,马来文版《西游记》推出后深受马来社会欢迎,包括了解到“猪八戒”是一个人而不是猪,因此并不抗拒书中描述的这个人物。
“对一些人来说,他们想知道‘猪八戒’和佛教这两个问题,在马来社会的反应如何,我现很骄傲的告诉大家,因为这是个文学作品,所以马来社会,尤其是语文出版局经过研究后,都认为这部小说是跨时空、跨国际、跨宗教的著作。”
他说,马来社会也认为去西方取经是很神圣的故事,国家语文局出版马来文版《西游记》和说明会,就说明人们的顾虑都是自我顾虑。
了解人不是猪
吴恒灿今日出席由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马来西亚翻译与创作协会及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联办,国家语文局协办的马来文版《西游记》座谈会后,这样向媒体指出。出席者包括国家语文出版局管理局主席拿督斯里莫哈末沙烈。
吴恒灿说,上述座谈会是很有历史性和意义活动,因为《西游记》作为中国一个古典小说,讲述唐三藏到西方取经的故事,里面虽有“猪八戒”这个人物,但人们都了解他是人而不是猪。
“今天也是告诉各民族社会,其实只要互相尊重彼此文化,国家就是个美好的国家,这个仪式也发出正能量和讯息,告诉马来西亚社会,猪八戒他是人,不是猪。”
他希望这次座谈会也发出讯息,就是马来西亚社会只有在各民族互相尊敬文化传统和信仰习惯,就是一个很美好及和谐相处的国家。
盼2018译完《红楼梦》
吴恒灿说,大马汉文化中心和大马翻译与创作协会,在过去5年仅完成《红楼梦》前40回翻译为马来文的工作,希望在2018年前完成和推出马来文版《红楼梦》。
“因为《红楼梦》有很多登峰造极的词、诗和典,一字都不能改,还有很多文章有押韵,要把这些很准确的译成马来班顿或诗歌,是考验翻译者和编辑的智慧,难度比《水浒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更高。 ”
他说,马来社会也非常希望把中国古典作品译成马来文后,成为大马小文学一部分,就好象莎士比亚是英国的,但人们把这本书译成各国语言,成为这些国家自己拥有的,因文学是属于全人类的。
他强调,《红楼梦》的故事内容不难翻译,是词典非常困难,要准确译成马来文是一个挑战,不能掉以轻心,不能为了出版而出版。
胡德乐:佛教教理避重就轻
马来文版《西游记》译者胡德乐说,由于这本译本对象是马来社会,因此在一些方面如佛教教理上,要避重就轻。
他坦承,他在翻译过程中,有时须照顾宗教敏感,被迫闪开或放弃一些内容。
十八罗汉不译Datuk Lapan Belas
胡德乐澄清,媒体报导他把十八罗汉译成“Datuk Lapan Belas”是错误报导,他实际上在译文中都把十八罗汉译为“Arhat”。
“在《西游记》确实有‘十八公’这个角色,因此有‘Datuk lapan belas’这个字眼,媒体误以为我是在译十八罗汉。”
另外,在周三座谈会上,华巫学者也在争论和探讨《红楼梦》书名译法,包括“Malikai”、“Agam”、“Wisma”和“Menara”来形容《红楼梦》的大宅院。
胡德乐认为,以上马来文字眼都不足以贴切形容有关大宅院,包括“Malikai”形容很大的天庭或宫庭、“Wisma”通常形容有办公室的建筑物等,因此书名需再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