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婧:认识会馆从小时开始 | 中国报 China Press

杜婧:认识会馆从小时开始

近来发现许多血缘、地缘性的社团组织在举办活动时,出席参与的会员同乡之中,极之少数是年轻人,有的或许是在会馆组织中担任要职,也有的陪伴父母一起出席的青少年,想要看到专程为了参与社团活动而来的,真是属于稀少。



一个社团组织成立的初意,是先贤们从中国南下到来后,因为大多数都是举目无亲,在异乡遇上同乡人,不但感到特别亲切,更重要是至少大家能互相照应、帮忙。

日子一久,大家生活稳定了,平日各忙各的,社团组织的常年活动反而成了彼此叙旧的约会。

其实,参加社团组织,并不一定要担任某某要职、手中可握权,才算是具有某种程度的影响,而且希望在同乡难得齐聚的场合中,可以听到熟悉的乡音,体会到乡情的可贵。



可惜,此习惯慢慢地因为长者年事渐高,孩子们长大后继续为生活打拼,养家糊口,对义务性工作的社团组织开始不感兴趣,使不少组织的领导层面对青黄不接的窘境。

为了吸引同乡第二代、第三代,能继续加入社团组织,不再抗拒参与社团活动,不少组织办活动时,都得以迎合青少年“口味”的活动为主,从生活营、体育项目、课程座谈会,只要能吸引住年轻人的目光和让他们感到有兴趣,都尽可能举办。

现代的小朋友们当中,能清楚说出本身籍贯的,相信没有几人,即使被问及,只知能声称是“华人”,对自家的方言竟如“鸭子听雷”,一句也听不懂,实叫人感到汗颜。

说实在,除了努力吸引年轻人,也是应让小朋友从小接触会馆活动,哪怕是每年一次领取奖励金的仪式,至少他们知道会馆的存在,让小辈们有机会了解自己的“根”,知道自己源自何处。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