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報導/攝影:曾彩冰
(華都牙也4日訊)“為讓學校延續‘生命’,不會面臨關閉,決定讓孩子報讀埔地華小,以行動支持華校。”
來自埔地(Siputeh)的蔡慶松(54歲,泥機司機),決定將7歲兒子蔡偉俊送入僅有約22名學生,且友族學生比華裔學生多的埔地華小求學,他說,此舉是避免讓這所微型小學面臨關閉的命運。
埔地華小在2015年時有4名畢業生,今年也迎來4名一年級新生。在4名新生中,除了蔡慶松的兒子蔡偉俊,另3人分別為2名巫裔生和1名印裔生。
華裔必須支持華校
蔡慶松今早7時陪伴兒子偉俊到學校報到,並一直在課室外守候,蔡偉俊也不怕陌生環境,不時向父親發問。
蔡慶松受訪時說,身為華裔,必須支持華校,一旦學校沒有新生報到,就面臨關閉的命運。
“為讓學校可繼續開辦下去,我決定將孩子送入埔地華小就讀,日后,我還是會將女兒送來這裡上學。”
該校一直都面對學生來源問題,如今更是非華裔生比華裔生多,該校學生總人數為22人,包括6名華裔、6名印裔、1名原住民和9名巫裔,另有校長和11名老師。
年輕華裔搬遷
友族學生居多
埔地華小董事長冼華隆說,該校一直面對學生來源問題,主因是埔地年輕華裔搬遷到城市,只剩一些年長者,附近也是巫裔及印裔同胞人口居多,因此才出現友族學生比華裔學生多的現象。
“即使我們擔心學生來源也無用,其實很多小地方的學校也面對同樣問題,這並非政府不關注我們,反而是時代及環境變遷所帶來的影響。”
他說,若想要進入該校就讀的友族同胞,最好是先接受華文科的學前教育,打好基礎后,上了一年級時,比較容易吸收。
另一方面,該校代校長吳豪儀說,友族同胞在華文及數學等科目上較難掌握,老師必須將內容翻譯成國文后,再給學生講解。
她補充,友族學生若擁有華文基礎便最好,否則會很吃力。”
她說,該校面對學生來源問題,因此有計劃進行招生活動。
資料庫
埔地國民型華文小學
埔地華小是于1925年創校,原名為埔地華僑學校,當時租用埔地街上的1間店舖作為校舍,較后因校舍不敷,才由店舖遷至如今的校址。
該校在光復后,學生人數曾達逾500人,老師則有12人;該校于1966年易名為埔地國民型華文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