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有“孫悟空大鬧天宮”,而檳城有“火猴大鬧天公誕”!
2016年才不到一個星期,檳城就鬧出姓周橋拜天公雙包風波,情況可用烽火連三天來形容。
關于這場風波的導火線,官有官說,民有民說。
首長說根據他向當地州議員劉敬億了解,事情的始末是從當地一個非法填海計劃開始;首長還解釋非法填海會關係到世遺地位,所以州政府才拆掉,州政府無論怎樣辛苦也好,也要保住世遺地位。
說得好!在世遺核心區的姓氏橋亂添結構,會破壞了世遺區的樣貌,有違世遺價值。首長能夠對世遺地位有這番見解,確實令人安慰,讓人感覺州政府在保育世遺和古蹟方面很落力。
不過,如果說州政府保護世遺地位的意願是如此堅毅、又如果說姓氏橋是不能隨意填海,是因為這會使到姓周橋增添新結構,那么為何州政府在去年2月推出喬治市世遺區“公共領域規劃及設計指南”草案中,會建議要在姓氏橋增添新結構或建築物,而且不止一個?這情況不就和非法填海異曲同工嗎?
該指南中建議要在姓氏橋末端建觀景台、示範屋、“製造”紅樹林。當州政府接納這份建議書時,可有想到這些“添加物”是否又會衝擊到世遺的地位?
而且在指南進行公眾諮詢程序時,決策者是否有聆聽當地居民的意願?若是,橋民也不會如熱鍋上的螞蟻,四處奔波,向外求助自保家園。
再如果說州政府很保護世遺地位,那么請問古蹟區特別藍圖又何時會憲報?該不會又是藍圖的馬來文版本還在翻譯當中吧?可是為何民青團又能夠拿出一本已經翻譯完整的古蹟特區藍圖馬來文版?
難道世遺地位對州政府而言,是“有事鍾無艷,無事夏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