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俊荣:择善固执VS顺其自然
每年新学年,微型华小剩多少学生、关或不关的问题,总令人关注,也一再牵动华社对华小的情意结。
根据教育部定义,学生人数少过150人就被归类为微型学校。但有些华小,学生人数“微乎其微”,甚至只剩下1名学生独撑,濒临关闭。
峇株巴辖数年前也有一所“全国学生人数最少华小”,即位于三条港的明智华小,因剩下“硕果仅存”的最后一名学生而陷入绝境,但2010年搬迁至新山努沙再也浩然山庄后,开学日就迎来521名新生。
当然,明智华小是少数幸运的例子,很多微小其实因找不到合适校地、担心手续复杂及庞大迁校经费,陷“搬也不是,不搬也不是”的两难局面。
教育部副部长张盛闻最近就促请微型华小董家协别再执著,别为了保住华小,让一个人上学的孩子受苦,应接受指示停办或迁校,不必撑得那么辛苦。
他言下之意,就是顺其自然,让微小顺应当地情况“求存”,如果没学生也不必勉强留在原地,应停办或迁至更需要华小的人口密集区。
判断失误沦为罪人
站在教育部立场,为了几名学生而苦撑一所学校,当然不符合效益,也不利学生学习及身心发展,但华社之所以那么“执著”,不愿轻易放弃任何一所华小,当然有其苦衷。
以目前政治局势来看,华社担忧的是,微型华小如果“顺其自然”关闭,政府会提供校地、协助建校吗?政府能担保华小不会关一间少一间吗?
没有任何明文保证,相信没有任何微小董家协敢做出孤注一掷的决定,贸然答应迁校或任由学校自生自灭。
在不利华教发展的当前局势下,判断失误会令自己沦为民族罪人。谁敢冒这个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