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素燕:微小学生的十字架
(专题组记者)
有一部真人真事改编的日剧──《琉璃之岛》,故事说一个人口稀落的日本孤岛,岛上唯一一所小学,没有生源,面临关闭。
为了保住学校,居民从东京福利院认领了一个六年级的孩子回岛寄宿上学。
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有次岛上举行丰年祭庆典,一个东京记者前往采访,发现居民的做法,质问他们是否为这个孩子着想?这样做是否太自私?
这样的故事,近年发生在我国乡区和园坵微型华小。
人口结构变动,乡区和园坵微型华小生因而生源流失,没有华裔生,或者招不到任何学生。
许多微型华小,积极招揽友族学生或从附近地区招收学生,就算有一个学生都好,至少学校保了下来。
校园除了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也是学生社交、嬉戏、成长的环境。
有学生才需要学校,明明没有学生,为了学校而找数个学生充场面,勉强运作,是否违背教育本质?
尤其是从外地转到偏远微型华小的孩子,他们是否愿意放弃原来的校园生活,去“救”一所学校?
是学校和家长一厢情愿,还是孩子自己的意愿?我们是否倾听过他们的心声?
华小一间都不能少,是华社的精神十字架。
华社要保华小,我们成年人背负民族大业,理应是为了下一代的福祉。
可是,现在我们却让孩子背上这个十字架,岂不本末倒置?
悲情保校戏码
华社不说破这事,教育部副部长张盛闻却一针见血说穿了。
他认为,学校没有学生就该停止运作,而不是从其他地方找学生。
但是,这话说来讽刺,听在华社耳中更是刺耳。
如果我国制度化增建华小,华社需要上演这种悲情保校戏码吗?
众所皆知,现在的搬迁华小政策,说得好听是延续学校发展,实际上是一种吊诡现象。
用迁校取代增建学校,关一间才能开一间已经不合理,华社百般争取还不一定获批。
马华却视之为理所当然的“政策”,以此解决华小短缺问题?
如果真为下一代,真为国家,这种政治游戏应该落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