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素燕:微小學生的十字架 | 中國報 China Press

涂素燕:微小學生的十字架

(專題組記者)



有一部真人真事改編的日劇──《琉璃之島》,故事說一個人口稀落的日本孤島,島上唯一一所小學,沒有生源,面臨關閉。

為了保住學校,居民從東京福利院認領了一個六年級的孩子回島寄宿上學。

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有次島上舉行豐年祭慶典,一個東京記者前往採訪,發現居民的做法,質問他們是否為這個孩子著想?這樣做是否太自私?



這樣的故事,近年發生在我國鄉區和園坵微型華小。

人口結構變動,鄉區和園坵微型華小生因而生源流失,沒有華裔生,或者招不到任何學生。

許多微型華小,積極招攬友族學生或從附近地區招收學生,就算有一個學生都好,至少學校保了下來。

校園除了是學生學習的地方,也是學生社交、嬉戲、成長的環境。

有學生才需要學校,明明沒有學生,為了學校而找數個學生充場面,勉強運作,是否違背教育本質?

尤其是從外地轉到偏遠微型華小的孩子,他們是否願意放棄原來的校園生活,去“救”一所學校?

是學校和家長一廂情願,還是孩子自己的意願?我們是否傾聽過他們的心聲?

華小一間都不能少,是華社的精神十字架。

華社要保華小,我們成年人背負民族大業,理應是為了下一代的福祉。

可是,現在我們卻讓孩子背上這個十字架,豈不本末倒置?

悲情保校戲碼

華社不說破這事,教育部副部長張盛聞卻一針見血說穿了。

他認為,學校沒有學生就該停止運作,而不是從其他地方找學生。

但是,這話說來諷刺,聽在華社耳中更是刺耳。

如果我國制度化增建華小,華社需要上演這種悲情保校戲碼嗎?

眾所皆知,現在的搬遷華小政策,說得好聽是延續學校發展,實際上是一種吊詭現象。

用遷校取代增建學校,關一間才能開一間已經不合理,華社百般爭取還不一定獲批。

馬華卻視之為理所當然的“政策”,以此解決華小短缺問題?

如果真為下一代,真為國家,這種政治遊戲應該落幕了。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