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現場.慈濟教育團隊廿周年慶 教之以理 育之以德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學習現場.慈濟教育團隊廿周年慶 教之以理 育之以德

報導:方俊心
攝影:楊淦翔



中國傳統教育強調六育並重,德、智、體、群、美、勞缺一不可,又以「德」育行頭,一個人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學做「好人」。
馬來西亞慈濟教育團隊特別注重靜思語教學,團隊以靜思語作為德育主軸,透過適合各年齡層參與的小組織,貫徹慈濟「教之以理,育之以德」的精神。

新學年開學前一天,甲洞慈濟靜思堂舉辦了一場“春風化雨,大愛清流”活動,跟大眾分享慈濟教育團隊二十年的故事。

二十年前,雪隆慈濟組織了一趟赴台學習之旅,成員深受感動,返馬翌年即成立教師聯誼會,隨后相繼成立快樂親子成長班、慈濟青少年團和大愛媽媽班。

教育路上,很多人都曾徬徨無助,不管小孩、新手父母、資深老師,要是沒有人及時遞上一點光明,一句同理的慰問,我們很容易在黯黑中迷失,越掙扎越往裡面去。慈濟教育團隊就是那個伸出援手的人,他們以靜思語的光明和愛,讓受困者在黑暗裡看見希望,慢慢走出來,走出來以后,他們還一同加入團隊,以自己過去的經驗鼓舞他人。



教育團隊主要負責人李玉清老師說,靜思語是潛移默化的教學,它能隨著不斷的提醒與實踐內化成個人價值,當你是個“好人”,你的言行舉止也會影響他人,讓世界邁向“淨化人心、祥和社會、無大災難”的理想。

教聯會為孩子教育費心思

一個有缺口的杯子,轉個角度看它,它還是完好的。曾經許玲玲對長子的要求很嚴格,讓她寫出長子的三個優點,她想了很久都寫不出來,當長子進入叛逆期,親子關係搞得很僵,使她很沮喪。

后來玲玲的二女兒加入快樂親子成長班,玲玲必須跟著一起上課,在那裡她才逐漸領悟到,原來父母必須放下身段跟孩子一起成長。她花了兩三年的時間,才慢慢修補了自己跟長子的關係。

親子成長班每月上課一次,一年十次,以靜思語教學、親子互動游戲為內容,教育父母跟孩子互動的正確方法。現代雙薪家庭的家長工作忙碌,加上少子化趨勢,家長很容易就會用溺愛的方式照顧孩子,使教育變得更棘手。

除此以外,作為一名幼教老師,玲玲也是慈濟教聯會成員。她認為教聯會的活動能讓老師找回工作初衷,每次出席活動就像充電一樣,喚回工作的熱情。

李玉清老師表示,教聯會在慈濟教育團隊中身負重任,扮演著指導的角色。親子班、慈少班和大愛媽媽班的靜思語教學內容與策略,主要由教聯會成員佈置,貫徹慈濟“教之以理,育之以德”的精神。

關懷尊重改變叛逆孩子

黃鏡維一直不認為自己的教育方式有問題,直到長子因成績太差、學習態度不好而遭學校退學,才警覺到正確教育方式的重要性。

在那以前,他對教育不深究,就只是沿用上一代的教育方法,只要孩子做得不對,就是打罵,“一句好話都不會講”,看孩子不順眼就罵。

長子退學后,為了把他帶回正途,他嘗試了很多方法,包括讓孩子上各種激勵營,結果都無功而返,直到長子十七歲左右,加入慈濟青少年團,事情才出現轉機。他發現,原來跟青少年相處,要懂得尊重、關懷和陪伴,不能再用高壓方式,很多孩子都不能接受那樣的方法,結果更叛逆,親子關係更糟糕。

加入慈濟后,他跟長子的關係改善了,對老二、老三和老麼的教育也更得心應手,老二和老三是特殊孩子,但現在已順利升上大學求學。

“關懷和尊重,可以改變一個叛逆的孩子。孩子覺得你有同理心,願意放下身段跟他們溝通,他們的心門也會打開,願意跟你溝通。”

李玉清(上圖):靜思語的五段式教學是完整的德育教學,讓道德不只是紙上談兵。 黃于玲(下圖):到學校進行靜思語教學,就像把善的種子播到社區裡,孩子影響家長,家長又影響他人,使社區充滿正能量。
李玉清(上圖):靜思語的五段式教學是完整的德育教學,讓道德不只是紙上談兵。
黃于玲(下圖):到學校進行靜思語教學,就像把善的種子播到社區裡,孩子影響家長,家長又影響他人,使社區充滿正能量。

靜思語教學不流于表面理解

慈濟主張的靜思語教學如何達到育德效果?李玉清老師說,它是五段式教學,從體驗開始,到講故事、省思、靜思、最后實踐,讓參與者嘗試把靜思語運用到日常生活,而不是流于表面理解。

體驗的主要功能是激發參與者的同理心,讓對方能感同身受,比如說設置一個環境,讓參與者把手反在身后,體驗身障者如何過生活。

接著是講故事,如用盡可能生動、引人入勝的方法,講述Nick Vujicic(尼克)的故事,讓參與者進一步體會和感受身障者的生活。

再來是發問,由主導者提問,激發參與者省思,如“我們四肢健全,但我們做了什麼事?”再由這裡,導出靜思語“雙手健全卻不肯做事的人,等于沒有手的人”。

當參與者把這句話與自己的過去連結,並決心日后要實踐,教學還沒有完成,若能設置環境讓參與者當下實踐,或者回家實踐后再回來分享心得,完整的五段式教學才算告一段落。

大愛媽媽散播愛種子

大愛媽媽班即慈濟教育團隊主導,到學校裡為孩子進行靜思語教學的組織。黃于玲指,大愛媽媽班的成員多是家庭主婦,每個月進校教學兩次,把對身邊的人的“小愛”,展延到更大空間,成為對周遭的“大愛”。

靜思語教學課程的設置依據學校的道德教育課程,主題圍繞生活教育、品德教育、生命教育,希望孩子懂事懂理,孝順父母、不說謊、承認錯誤、用心學習等。慈濟視“教育”為四大志業之一,尤其看重對小朋友的德育,認為改變孩子,就等于有了一個改變家長的機會。

韓華娟就是個例子,她從中國遠嫁馬來西亞,在老大出生時,跟丈夫和婆婆的關係達到最冰點,也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后來孩子轉入慈濟幼教中心,學校的靜思語教學使孩子懂事懂理,而且非常有孝心,孩子回到家裡,幾乎改變了整個家庭的氛圍。“不是比誰更怕誰,而是比誰更愛誰”,她體會了這句靜思語的道理,后來也加入大愛媽媽班,成為慈濟“大愛”精神的傳播者。

徐惠中也有相似的經驗。她曾經因流產而萎靡不振,像只刺蝟似的,用負面情緒傷害身邊的人也傷害自己,是孩子使她重新振作起來。當時她對孩子道歉,“對不起,媽媽沒有辦法給你一個弟弟,”豈料孩子卻回她,“沒關係啊,媽媽,學校裡還有很多很多人,他們都是我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讓她深受感動,于是報名大愛媽媽班,在學校裡當起八十多個孩子的“媽媽”,散播慈濟“愛”的種子。

慈濟雪隆分會總執行長簡慈露宣布,慈濟將在武吉加里爾籌辦一所國際學校,希望更多志工加入。
慈濟雪隆分會總執行長簡慈露宣布,慈濟將在武吉加里爾籌辦一所國際學校,希望更多志工加入。

許玲玲(左圖):出席慈濟教聯會的活動,就像給老師充電,重新找回工作熱情。 黃鏡維(右圖):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必須多尊重、關懷與陪伴。
許玲玲(左圖):出席慈濟教聯會的活動,就像給老師充電,重新找回工作熱情。
黃鏡維(右圖):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必須多尊重、關懷與陪伴。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