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依薇:物价与油价
国际油价最终还是“Hold不住”跌穿了30美元(1美元约等同4.4令吉),尽管大马时间周三(13日)时回弹至31美元,但重大心理关卡破了还是破了。
于是,比起之前喊说油价会跌至20美元的悲观看法,现在的行情预估已经看淡到每桶跌剩10美元!
油价从2014年的最高峰100美元开始下滑,至今已泻了70%,油市陷入自1970年以来最大及最久的衰退潮。在1997/1998年金融风暴时期,国际油价也曾一度企于10美元。
单单今年以来,油价已跌了20%,成为2016年地表最“熊”的指标。油价跌速之快,就像往下滑的利刃,市场还没反应过来,另一个关口已经割破了。
尤其是反应不止慢三拍的大马政府,2016年财政预算案时以每桶油价48美元设为收入标准,但至今仍未宣布调整预算案详情。
原油供应过剩、中国及印度对石油需求放缓,及强势美元是普遍被认为的“油价三大泻药”。据说只要油价跌到17美元,俄罗斯就撑不住,如果油价狂跌的美国阴谋论是真的,那么谷底大概就在这里。
远的不说了,国际油价软趴趴,为何我们到油站添油不见得可以省很多?为何国内汽油价格没降得那么多?为何学生巴士的交通费还在涨?为何运输费未见下调?为何熟食档价格有涨无跌?
以上种种的日常生活所需,几年前在油价一旦调高时,都一窝蜂马上跟着涨价。商家或许会告诉你:“现在马币跌又有GST,生意难做”。要涨价时,油价与物价是挂钩的,讲到降价时就马上脱钩,于是所有的恶果都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结论是,在马来西亚涨了的物价像青春,永远都回不来,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