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新經濟政策被排斥 與中建交贏回華人心 | 中國報 China Press

推行新經濟政策被排斥 與中建交贏回華人心

敦拉薩(右)和毛澤東1974年于北京會面,商談建交事宜。(檔案照)
敦拉薩(右)和毛澤東1974年于北京會面,商談建交事宜。(檔案照)

(吉隆坡15日訊)第2任首相兼國家發展之父敦拉薩推行新經濟政策之初,曾慘遭華人排斥,他當時兵行險著,大膽與中國建交,成功贏得華人心。



Astro Prima電視台昨晚配合敦拉薩逝世40週年播出紀念特輯,內閣前資深部長丹斯里拉菲達受訪時透露,當時她們深入鄉區甘榜,為民眾解釋新經濟政策,無奈仍有部分人想歪,認為這是政府趁機欲奪取華社權益,轉交給巫裔。

馬華元老丹斯里曾永森說,部分人誤解敦拉薩不僅對華人不友善,甚至還反華。

成立國陣團結各族



首相拿督斯里納吉說,其父敦拉薩推行的該政策旨在消除貧窮、減少各族經濟鴻溝、啟動社會改革工程以擴大經濟蛋糕,深信這是個準確且公平的概念,而心存不滿者純粹不明白該政策的落實方式。

當時敦拉薩在1973年成立國陣團結各族,甚至在隔年全國大選的數個月前,做出一個高風險決定,即與中國建交。

曾為敦拉薩左右手的巫統元老東姑拉沙里指出,敦拉薩早于1971年,便令他率團秘密訪華,讓姑里震驚。

“當時我們未和中國有正式外交關係,況且那時我國反對共產黨主義,反對中國援助馬共。”

曾永森追憶,1974年訪華建交時,逾千名大學生在機場歡迎大馬外交團,大家熱切感受到中國的友善。

攏略華社大選大勝

隨著大馬與中國建交,敦拉薩成功攏略華社,國陣在2個月后的全國大選獲得大勝。

納吉說,父親提出與中國建交之初曾遭巫統領袖反對,但他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堅持落實想法。

“若中國不支持馬共,馬共一定倒台,這是他(敦拉薩)的觀點。”

他說,父親的決定主要為顧及我國安全,萬沒想到中國在日后成為經濟強國。

姑里平反奪權傳言

配合敦拉薩逝世40週年播出的紀念特輯,也為當年時任副首相敦拉薩,被指不擇手段以513事件推翻時任首相東姑阿都拉曼政權的傳言平反,聲稱敦拉薩完全並無此意。

當年突如而來的政權更迭,首次讓民眾對敦拉薩多年來的抗爭與堅持提出質疑,也讓他和東姑阿都拉曼自倫敦結識以來30年的友情,接受嚴峻考驗。

東姑拉沙里透露,他沒時間與敦拉薩面談此事,但曾與東姑討論過。

“東姑阿都拉曼指許多人說敦拉薩意圖推翻他的政權,但我認為東姑只是道聽途說,因為513事件爆發1個月前,我與敦拉薩在丹州助選相處3日來,不曾聽他提及任何有關東姑的事,包括換政府。”

前首相敦馬哈迪透露,東姑阿都拉曼研究和提出許多政策包括讓我國獨立等,但其中都是敦拉薩代為施行和落實。

化解513危機顯領袖風範

敦拉薩逝世40週年紀念特輯,也還原513流血事件,並闡述敦拉薩如何以自身領導風範,化解事件危機。

1969年5月13日爆發全馬史上最嚴重種族暴亂,吉隆坡告急,陷入混亂。

當時巫統在全國尤其雪州大失選票,反對黨在吉隆坡和附近馬來村莊慶祝勝利,變相展開具種族味道遊行,引發巫青團不滿並舉辦類似遊行,事件最終演變成種族暴亂,死傷無數。

紀念特輯顯示,時任副首相敦拉薩受委國家行動委員會主席,負責修復國家和諧和安寧,每天奔波開會、不懈與多方交涉談判,尋求緩解種族隔閡。

敦拉薩四子拿督莫哈末納辛透露,當時其住家(首相官邸)“斯裡達曼”儼然成為談判場所,每天有許多人進出。

紀念特輯敘述,敦拉薩早年擔任外交官時,時值“馬印對抗”,其智慧已歷經考驗。

當時印尼堅決反對沙巴砂拉越納入大馬版圖,面對相關複雜繁瑣議題,敦拉薩卻以柔和不失正直手段及誠意,讓已故印尼總統蘇卡諾等領袖接受,成功讓馬印和解。

愛發掘人才不戀權

紀念特輯披露,敦拉薩熱愛發掘人才,並且不計出生背景,大馬一代領袖包括前首相敦馬哈迪、前副首相敦慕沙希淡和前財長東姑拉沙里,皆為他所發掘。

姑里說,敦拉薩非常願意提拔新人上位,常把有潛能者提拔至二線領導位置。

內閣前資深部長丹斯里拉菲達說,當年她僅是個大學生,從不涉政,但只要敦拉薩認為能夠做出貢獻者,就會奮力提拔,甚至不恥下問大家是否能做到得,讓大家深受感動。

慕沙希淡說,他當時在巫統內只是個新晉青年,職位低下,卻榮幸被時任副首相敦拉薩叫喚會見,共同商議政治議題。

“其實他不必過問我的意見,但或許當時他已醒悟作為領袖,必須傾聽青年的想法。”

紀念特輯指出,身為國家行動委員會主席,權極一時的敦拉薩毅然決定在1971年解散委員會,將政權歸還給國民,足見他不戀權。

為國家奠下可發展未來

敦拉薩出任首相職務僅6年,卻被譽為發展之父,這與其出生背景息息相關。

紀念特輯披露,敦拉薩縱使出生貴族家庭,從小卻是由爺爺在甘榜拉拔長大,當時國家經濟孱弱、失業率高,奠定他日后欲發展國家的決心與理想。

納吉認為,可從領導風範和政策2個角度去評論先父的一生。

他說,先父擁有許多特征和理念可供人傚仿及學習,如何成為受民敬仰的領袖;而其推行的政策奠定大馬現代化的基礎,每個人民擁有公平的權益,而如今的先進國概念也是以先父的理念為出發點。

馬哈迪感慨,若敦拉薩沒英年早逝,鐵定為國家作更多貢獻,短短6年並不足夠。

“他為國家奠下可發展的未來。”

他說,敦拉薩冀望國民透過知識醒悟崛起,因此首個內閣工作即為教長,擬定《拉薩報告書》,建立我國教育制度的基本。

慕沙希淡指出,敦拉薩已開闢了道路,若國民不相信自己即是不珍惜敦拉薩的辛苦付出,他為巫裔乃至社會,起著思想革命。

以困苦往事警惕孩子

紀念特輯透露,敦拉薩唯恐自己是首相而讓5名孩子被寵壞,所以時常以自身小時候生活困苦的小故事,警惕孩子。

納吉追憶,他17歲即1970年,先父就任大馬第二任首相,然而這並無為其生活帶來多大改變。

“我記得那時還騎著腳踏車到‘斯里達曼’附近丹玲醫院那裡,買30仙至50仙一包的椰漿飯,完全沒有保鏢護送或陪同,生活與其他孩子無異。”

他說,為讓孩子們獨立自主,先父甚至決定送孩子們到外國寄宿學校就讀,當地一切視乎自己的能力進行評估,不會因父母背景而有所款待。

紀念特輯配有華文字幕

以馬來觀眾群為主的Astro Prima電視台,播出敦拉薩逝世40週年紀念特輯竟配有華文字幕,其背后考量耐人尋味。

敦拉薩逝世40週年紀念特輯時長一句鐘,從其親友家人、政壇搭檔,乃至平民等角度,一一闡述敦拉薩的為人品德、領導能力、歷史事蹟等。

其中令人矚目的是邀請敦拉薩的5名兒子納吉、佐哈里、尼占、納辛和納西爾,以及妻子敦拉哈等人,真情揭秘這位偉人背后鮮為人知的點滴。

每天官邸會客沒時間陪家人

敦拉薩一生憂國憂民,生前官邸“斯里達曼”常接待來訪的人民和政治人物,平時難撥時間給家人。

敦拉薩夫人敦拉哈透露,她常常得幫助丈夫在官邸招待來賓;由于丈夫公務繁忙,晚上常出席宴會,但一週里都會抽出一兩天回家吃晚餐,與孩子家人相聚。

幼子拿督斯里納西爾指出,當年僅3歲的他,見識每天皆有人民代表團及政治人物進出其住家。

三子拿督莫哈末尼占尤記得,先父常在樓上獨自吃麵包和白飯組成的簡單早餐,飯后就會到閱讀室和孩子們相處,監督功課。

他說,當時納吉和佐哈里同住一間房,他則和納辛及納西爾同住一間,時常一起玩樂吵鬧,沒有電視、電腦的童年,以自製玩具自得其樂。

另外,敦拉薩胞妹說,哥哥擔任首相后從不讓家人予取予求,還要大家勿干擾其工作。

“他不想讓兄弟姐妹因此致富,萬事以照顧人民福祉優先。”

敦拉薩弟弟拿督斯里阿都拉迪夫也說,敦拉薩總會以“這樣做外面的人會怎么看?”來回應家人提出的要求。

敦拉薩語錄:

我們不能指望別人尊重我們為獨立擁有統治權的國家,除非我們自己本身願意維護獨立和主權。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