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生五條路觀音亭 百年風霜見證華人奮鬥史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巴生五條路觀音亭 百年風霜見證華人奮鬥史

巴生五條路觀音亭歷經百年風霜,是巴生最重要的地標之一。
巴生五條路觀音亭歷經百年風霜,是巴生最重要的地標之一。

報導:朱美鳳



巴生五條路觀音亭百年風霜,見證了早期華人在巴生區落地生根的歷史事蹟;它由巴生19鄉團聯合組成理事會管理,是巴生華社唯一一間公眾廟宇,故觀音亭不僅是宗教場所,也是華社凝聚的中心,重要性不言而喻。

巴生五條路觀音亭理事會主席拿督林欽耀指出,觀音亭反映的民間信仰,見證一個族群在一個城市發展的重要貢獻,觀音亭在巴生甚至雪州,地位舉足輕重。

“修復古廟及建新廟時,我帶領一般理事多次前往中國取經,當中遇到多次磨難,但相信菩薩庇佑,逢凶化吉,所以對於觀音亭,我有難以言語的情意結,對我來說五條路觀音亭是獨一無二的!”



巴生觀音亭主要供奉三尊神明,分別是觀音菩薩、天上聖母及張公聖君;整間廟外觀冠冕堂皇,從牌樓下“三門”進入廟內,會經過空曠廣場,抬頭便見3層樓的新廟矗立,比鄰就是歷經百年風霜的古廟;而右側為慈善園、左側為添香油場所及辦公室。

林欽耀說,當年古廟橫樑遭白蟻侵蝕,其剛好在沙巴園丘內發現可作為建築材料的“鐵木”,遂幾番艱難從沙巴將鐵木運來作為古廟橫梁的用途。

“這種木是只有沙巴才找得到,當地人多以此木作為建築,百年不朽,十分堅硬,用來做橫梁是最佳的選擇。”

值得一提的是,古廟內還有一座刻有“光緒壬辰”(1892年)字樣的匾額,牌匾上有皇帝印璽,是十分有價值的文物古蹟。

觀音金身立大雄寶殿
道氣昂然肅然起敬

不同於古廟所體現的歷史韻味,進入新廟的大雄寶殿內堂,先看到巴生最大尊的觀音金身散發祥和之氣,令人肅然起敬。

內殿還設有四大金剛、金童玉女、韋陀將軍、彌勒佛、媽祖、張公聖君以及無數小佛像。抬頭往上看,就會發現手工十分精細的藻井(又稱天井),讓人嘆為觀止。

林欽耀說,藻井是中國建築中一種頂部裝飾手法,將建築物頂棚向上凹進如井狀,四壁飾有藻飾花紋。“我敢說,觀音亭內的建築手工雕塑手工一流,我們全程監督建設工程,不敢馬虎。”

扣除開銷
香油錢充作慈善用途

巴生五條路觀音亭慈善園主任李成德說,觀音亭的香油錢和香燭錢,在扣除開銷後悉數充作慈善用途。

“從慈善園成立至今,我保守估計已派發上百萬令吉款項給弱勢群體,每個月我們都會接受申請,而超過30人,慈善園理事就開會商討選出有需要的人士,不遺餘力的推廣公益活動。”

此外,該廟副主席許天順說,除了慈善園,觀音亭也成立了“巴生五條路觀音亭清寒子弟基金會”,主要協助巴生四獨中、兩間國民型中學及巴生縣21華小的清寒子弟,並由該廟理事會副主席林進利擔任基金會主席一職。

馬來西亞文化遺產協會為巴生五條路觀音亭整理的歷史演進年表(只取部分較為重要的歷史,詳細內容可在觀音亭內的石碑考察)

1890年——巴生眾華商提出建廟建議。

1892年——觀音亭建於巴生火車站街及楊源合街沿街之2塊地段。

1910年9月11日——巴生地方政府要求觀音亭交回巴生火車站地段,另撥出新廟地,即位於五條路的現址。

1911年1月6日——巴生聯邦憲報第52條列出有關“巴生華人社會的神廟”(觀音亭)地段之受託人為楊源合與陳文勝;同年頒發“永久地契”給觀音亭,五條路觀音亭正式成立,並豎立觀音亭碑記。

1930年至1950年——觀音亭擴建,包括大殿、誦禱廳、山門、廳堂及左右兩邊之庭院。

1990年12月28日——古廟木樑掉落,後拿督林欽耀參拜古廟,見古廟蕭瑟,遂向觀音菩薩請願若擔任新理事會主席,將竭力修復古廟及重建新廟。

2000年7月21日——拿督林欽耀宣誓接任理事會主席,8月1日即成立以其為首的建委會,帶領現任署理主席李成德、副主席許天順、總務林明業等人統籌修復古廟及建設新廟事宜;同年,成立巴生五條路觀音亭慈善園,照顧巴生區弱勢貧苦人士,並由李成德擔任慈善園主任一職。

2001年1月10日——進行觀音菩薩搬遷儀式。

2003年3月——配合雪州蘇丹沙拉弗丁登基,蘇丹為《雪蘭莪地標》(Landmark of Selangor)新書主持推介禮,其中觀音亭被選中為雪州43個地標之一,亦是唯一入選的華人廟宇。

2005年至2006年——進行擴建新廟及修復古廟工程。

2007年10月27日——巴生五條路觀音亭新廟開光,新廟與古廟並立。

2011年7月27日——成立巴生五條路觀音亭清寒子弟基金會,由林進利擔任基金會主席一職。

巴生五條路觀音亭
地址:30, Jalan Raya Barat , 41000, Klang, Selangor.
聯絡:03 ─ 3374 5930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