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能“发电” 新加坡人未来不用缴电费 ?
在未来的新加坡,零能耗建筑不但有可能普及化,正能耗建筑更有可能围绕在你我身边。
所谓零能耗建筑(Zero Energy Building)是指建筑本身能生产的电能,足以抵消整个建筑的需求;正能耗建筑(Positive Energy Building)则是指建筑所生产的电能不仅能让建筑自给自足,更能生产多余的电能,做其他用途。
新加坡目前已有一栋3层楼高的零能耗建筑,通过结合多种绿色建筑科技及智能建筑设计,顺利在能源使用方面完全达到自给自足。
新加坡建设局局长姜锦贤博士接受《联合早报》专访时透露,建设局这栋坐落在布莱德路、设有办公室、教室与创新绿色能源科技实验室的建筑,其实过去6年已能生产多余电能。光是过去两年,每年均能多产约20兆瓦小时的电能,大约相等于4个4房式组屋单位一年的电能消耗。
他说:“让低楼层建筑成为正能耗建筑是有可能的。这也正是我们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姜锦贤希望低楼层建筑都能成为正能耗建筑、大约8层楼高的中等楼层建筑则达到零能耗水平,对于各种摩天高楼,他希望它们都能成为低能耗建筑。
他认为,若能充分发挥建筑外观的潜能、提升建筑的冷气系统与电灯的能源效益、充分运用再生能源及让公众都持有节能意识,正能耗建筑不会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吸收”建筑外在热能
以建筑外观为例,在一个热带国家,设计建筑时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则是减少建筑吸收的热能,以减少降低室内温度所需的能源,因此建筑的朝向、在外墙上涂抹有助降温的油漆,甚至是种植植物都有助减低室内温度。
建设局可持续建筑与建设中心研究署署长吴贵生与首席经理吴瑞莉更大胆想像,或许有一天,世上会出现一种能根据周遭温度、天气情况来改变颜色和质地的建筑表层膜——天热时颜色变浅反光,减少建筑热能吸收;天冷时变成另一种适合的颜色与材质。
姜锦贤也突发奇想,希望有一天能出现一种科技,甚至能“吸收”建筑外在的热能,将其化为电能供建筑使用。
透视太阳能板或可制成窗户
谈及太阳能时,姜锦贤坦言由于新加坡的地理情况,新加坡能善用的可再生能源唯有太阳能,他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若太阳能板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的效率可从目前的20%左右翻倍增长,每栋建筑便能生产更多电能,进一步助新加坡朝正能耗建筑方向发展。
南洋理工大学能源研究院可持续建筑科技项目主任格林博言(Grynberg Yann)受访时则透露:“已有人在研发高效率透视太阳能板,未来我们甚至能将这种太阳能板做成窗户,进一步扩大太阳能板的覆蓋面积。”
以一栋普通办公楼为例,建筑一半的能源消耗来自冷气系统,五分之一来自电灯。
将所有室内电灯改为LED节能灯,再安装可探测室内是否有人,以及室内自然光线情况的感应系统,通过系统自动开关灯或调节灯光亮度,能减少不必要的电能浪费。同样的自动感应系统也可用在控制室内冷气上。
减少建筑能源消耗
除了提高冷气系统的能源效率,建筑也可更换冷气机的位置,把一般安装在屋内上方的冷气机安装在地面,让冷空气以低速从地面输出,与室内热气混合后,缓缓上升至天花板再被抽出,这样的冷气系统能比传统冷气更节能环保。
减少一栋建筑的能源消耗,最重要一环还是用户的用电习惯,若人们缺乏意识,使用再多的科技,收效也有限。
不少人因为不清楚自己每个举动的影响力,例如外出一小时不关灯消耗多少电能等。
未来的建筑或许能够在屋内安装简单易懂,且实时更新的图像,让用户实时了解自己的用电情况,希望这能提高公众的节能意识。
住家或将厨余变沼气供电
新加坡国立大学环境与设计学院助理院长柯涵为副教授指出,未来或许能出现更多便宜的微型微生物厌氧消化(anaerobic digestion)器,让每家每户安装,人人都能在家处理厨余,甚至透过机器产生的沼气供应些电能。
不过柯涵为与非盈利组织“零废新加坡”创办人郑志泉都认为,要朝零浪费的方向发展,最重要的还是人人都拥有保护环境、积极环保的意识与习惯,要做到这一点,从小教育,以及处处提醒的宣导工作至关重要。
未来三大趋势
零能耗:各种建筑减少电能消耗,并通过大面积安装太阳能板来生产足够的电能,应付整个建筑的需求;有时可生产多余的电能,储存备用。
零浪费:任何垃圾、每一滴水都能被再循环使用,甚至“升级再造”,以另一种形式再次被人们使用。
零垃圾:用多少卖多少,不制造多余的垃圾,不浪费每一点资源。
资料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