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虚与实.陈慧文:为了点菜
上小学的时候,学校外面的人行道常有一些小贩,有骑脚车的摊贩卖rojak和小零食,有提着冰桶卖冰棒,还有骑脚车卖烤丸子的马来小贩。小学生用刚学会的马来数目字喊“Satu!Satu!”“Tiga!Tiga!”买烤丸子。
我想起这一幕,是因为班上的日本小帅哥T,这学期常分享他点菜的故事。一位日本女生曾告诉我,日本人很喜欢吃福建面,因为很像拉面。T在校外的小贩中心用华语点了福建面,还会说“大的”或者“小的”,他觉得很高兴。
上课时,班上只有五名学生,有时候我们会用手机展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自己的生活。食物是个很容易得到大家共鸣的课题,T让大家看石狩锅,还有日本各地的火锅,同学们都觉得很有意思。有一天我提到rojak,日本女生说她见过,但没兴趣尝试,因为黄梨配上黑黑的酱,对她而言是奇怪的组合。我问过日本同事,她也有同感。
期中假期,T到台湾旅游,他的面子书状态是这样的:“诶,外带是什么呢?不是打包meh?‘makan sini’中文怎么说?为什么菜单会那么复杂的?”
他对马来西亚华语很感兴趣,他希望我在课堂上讲一讲那些语尾助词怎么用。你们知道的,就是我们的“啦、咩、咯、hor、liao”这些东西。
“你真想知道吗?你觉得很好玩?我们会觉得这不是规范(standard)中文。”我说。
“我觉得很有意思呢!我想学马来西亚华语,这样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得上。”他说。
回到他在台湾旅行的事,台湾的菜单是挂在墙上竖排的,加上是繁体字,看起来很密,所以他觉得复杂。槟城的小贩中心,一个档口只卖一两样食物,菜单看起来也就相对简单。他有向我反映阅读汉字很累人,我说:“怎么会呢?日文不也是一块块的文字?”
“日文虽然是一块块,但没有那么密。”说着他给我看他手机里的一堆日文,果然“稀疏”许多,没有中文那种全部都是汉字的文本那么密。
我看到他的台湾朋友留言说,吃不完的东西才“打包”,买了食物是“带走”。我开始思考“打包”和“带走”的分别。最后让大家看看一道期中考的问答题,看看T写了什么,让大家知道他有多可爱:
问:你喜欢学习汉语吗?为什么?
答:我喜欢学习汉语。会说汉语了以后,我会点更多的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