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客室 .周末架势堂 苦过深知民瘼 乐施温暖社会 | 中国报 China Press

会客室 .周末架势堂 苦过深知民瘼 乐施温暖社会

在陈凯希的办公室一隅,可以看到已故国家文学奖得主乌斯曼阿旺(Usman Awang)的照片与生平事迹。两年前,陈凯希也捐出100万令吉为这位诗人好友设立“乌斯曼阿旺基金”,重新唤起故友生前一直追求的和平主义精神。
在陈凯希的办公室一隅,可以看到已故国家文学奖得主乌斯曼阿旺(Usman Awang)的照片与生平事迹。两年前,陈凯希也捐出100万令吉为这位诗人好友设立“乌斯曼阿旺基金”,重新唤起故友生前一直追求的和平主义精神。

特约:子若
摄影:张智玟



今日登场
海鸥企业有限公司集团董事经理陈凯希
在365天之中,不论地球怎么转动,生活如何起伏,每逢1月1日,就是一年里让人觉得最有希望的一天,尤其当你在这一天,做了一件令自己也令他人都快乐的事。我想,海鸥企业有限公司集团董事经理陈凯希,最能明白个中原因。

在告别旧年迎来2016年元旦之日,陈凯希与夫人陈秀英一口气以个人名义,捐出140万令吉予国内32个机构与单位,作为慈善用途。他也曾在2010年的1月1日捐出400万令吉,为人乐善好施的举止,早已成为城中的佳话!

当人们身在这个纷乱节奏让人应接不暇的年头,陈凯希的善举的确给人间社会带来丝丝温暖,也让人看到关爱、互助与希望一直都在人间。不说不知,早在1975年创立海鸥集团之际,陈凯希就已经用行动实践善举,“那是41年前的事了!”他笑说。

不向命运屈服



当年做一件善事罢了,万万没想到,他的这一善行,一做就是数十年如一日,连他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为了让读者对这位慈善长者有更深入的了解,中国报《架势堂》特别邀请他做客,畅谈他如何持之以恒起善心、行善事。

今年79岁的陈凯希白发苍苍,谈起这件快乐的事特别起劲,也乐于跟大家分享他快乐行善之道。众所周知,他出生于一个家境贫困的家庭,作为9兄弟姐妹中的长子,早年辍学扛起家庭责任,成长过程中,先后面对日侵与英殖民时代,日子之苦是可想而知。

他最广为人知的其中一段人生历练是,1965年因与社阵人士组织和平抗议大游行,以声援被捕入狱的社阵主席并争取人权日,而遭到逮捕,并在铁窗里度过漫长的8年岁月。出狱后,他固然一贫如洗,但,他生来就是个硬汉子,绝不向命运屈服!

为了让自己和同行者得到温饱,他灵机一动,与一群无业又无家可归的难兄难弟四处募集,最终招得七八十位股东,筹得16万8000令吉资金,就在雪兰莪巴生开设一家小店,以经营中国货为主,当中包括药酒和日常用品。

未开门营生已先捐款

陈凯希忆述,在未打开门做生意时,他做的第一件事,即是从各方凑得的资金中,把其中四千多令吉捐出去。既然海鸥立足于巴生,这笔最初的捐款就捐到当地四家独中,之所以做出这个抉择,他笑言,世事没有偶然,凡事皆有原因。

“我们一群人向来热爱中华文化,一直都希望华文教育在国内全面发展,而独中这个领域却鲜少获得捐款,因此,我们议决把钱捐给巴生四家独中是好的决定。”这段过往不能成为云烟的事迹,说明海鸥在未挣钱之前就开始建立慈善事业,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都不是大富人家,也没有大资本。

“严格来说,这个第一笔捐款不算是我自己的钱,都是大伙人募集回来的。”令他感到奇怪的是,一次捐一笔善款并不怎么样,但这个举动却是从头到尾都衔接下去,如今回想起来,他自己都认为不简单!

他坦言,当初行善多少为公司建立形象,希望可以吸引所捐助学校的师生前来光顾他们开的店。他笑称:“这种企图心是带有好意的,它可以起得一石二鸟的作用呀!”无论如何,他提及一个要点,那就是做生意开门第一件事,就是需要与人亲近、讨人喜爱,才能得到顾客的回馈。

情义经营企业有给才有得

当一家公司懂得“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理念,社会自然也能领略它的良心责任,并用实际行动回馈公司,因为因果回馈关系是环环相扣的。从16万8000令吉资本开始,小店的顾客络绎不绝,陈凯希崭露了他的经营智慧与能力,“不是有句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当公司的生意逐步走上轨道,他需要更多资金、更大销售额来继续走向茁壮成长,“我们经常借助社团的人脉,在他们的宴会上,促销自家的产品……”这种人间有情有义的点滴,一直都留在他心头,这也是为什么他后来行善不忘社团的原因,“人一定要饮水思源!”

在这一条路上,他有其一套独特的看法,并认为“有给才有得,小给小得,大给大得”,“有人为了赚取厚利,不惜卖贵价,以致货品无人问津,但我们尝到薄利多销的甜头与喜悦。”更何况,这门生意对他来说,只许成功不能失败。

侠义常在心 不为金钱迷惑

哪怕今天身为海鸥企业有限公司集团董事经理,陈凯希依然没有忘记自己当初出发的初衷,只是现在落实的方法不同罢了。

他声称,自己当初踏入社会就是抱着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因而积极参与各种社会与政治活动,“因为,所有社会课题都是我们该负起的责任。”这种担负社会责任的观念,早已在他内心根深柢固,并一直都在执行着。

“我们一定要做好事,帮助好人,企业要善尽它的社会责任!”他继续解释:“那些遭受社会迫害的人,我们要为他伸张正义;那些穷困的人,我们希望他们都能够获得照顾,并且争取到基本权益。”

打造人间天堂

他由衷地说,这都是属于社会工作。而政治工作理应就是社会工作,是要为国、为民效力与奉献,一个社会工作者需要奉献其时间、才华、能力,乃至物质等。

他坦言,当初从一个社会与政治工作者转入商界当起生意人,他并没有太大的意愿,因为有句话说:“无商不奸”,但这一路走来,他声称,自己本着一如既往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即使在商场上打拼也都坚定着。

自幼从阅读中看到太多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故事,以致侠义精神早已根植在其心中,这种精神也自然融入他经营之道里头。他指出,他并没有刻意去执行,只是像他这样的基本思想,在成长时期就形塑而成了。

毫无疑问,陈凯希身上兼具了当企业家与社会奉献者的特质与精神,那么,他是如何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呢?他充满欢喜地说:“其实,两者之间是非常契合的。”

他指出,若是纯粹当个企业家,赚了很多钱以后,又能怎么样呢?但若是做起社会工作,看到它所能产生的社会效果与意义,跟前者的状况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他发现,海鸥这门生意不仅仅为公司赚钱,还可以带给男男女女健康与幸福的生活;而从赚到的钱中,又可以用来谋取人类福祉,促进每个人的安居乐业,何乐而不为呢?

身为社会主义者的他表示,自己断然不会忘记社会,他不断奉献就是要打造出美好的人间天堂,“正因为如此,才不会被钱财所迷惑与捆绑。”这种自由的喜乐是他涉足商界之前未曾想过可以拥有的。

古罗马诗人奥维德(Ovid)曾说过:“打破捆绑心灵枷锁的人是喜悦无比的,从此之后,就一劳永逸地放弃了担忧的需要。”

造福文教环保团体

从行善中得到无比的喜悦之后,陈凯希如今依然热忱于企业事业,目的就是为了持续他的慈善事业。他指出,人生中勤力赚钱需要有一个目的,“过去经营生意是为了温饱,后来,无意中赚取了一些钱财,等到自己的生活过得很好以后,就应该把多余的东西与大家一起享受!”

常言道“为善最乐”,他笃信“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个硬道理。记者眼前这位长者以兴奋的语气说:“我乐,他也乐;他乐,我也乐!更何况,开心是会令人长寿的啊!”在场所有人都被他散发的喜悦所感染了。

多年以来,他都分别以公司和个人名义,每年捐出一定款项作为慈善用途,自2008年开始,迄今累积的个人捐献善款总数高达1400万令吉,受惠单位横跨教育、慈善、文化、文学、环保等团体。

当中,他选择捐助机构与单位必须与促进人类、社会与国家进步脱离不了关系,“自己一个人做不完所有的事,所以,我需要更多更多的人跟我一起执行社会的使命,所以,我都会尽一己之力,长期帮助一些单位解决他们的年度经费。”

创立三合一企业形象

行善多年的他因此得到社会群众的认同,陈凯希不否认内心还是存在那么一点虚荣心,“可以获得大家的认同,满足感油然而生。”他也欣喜看到获捐助的机构得到很好的成长,他以马中友好协会为例,这个协会后来成为促进两国之间各项合作的桥梁与纽带,这是他乐见其成的。

对于别人称他为“慈善家”,他的个人看法是,是不是一个慈善家应当是由他人去定夺,至于别人把“慈善家”的名称套在其身上,他不会予以否定,但绝不自称为“慈善家”。

在我们的社会中,企业富豪捐钱不为外界所知亦大有人在,陈凯希选择公开其慈善事业,固然有其因由。他指出,作为一个海鸥集团的掌舵人,他不能不公开善款的去向。

与此同时,以上的做法也延伸和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掌舵人、产品与品牌三者合一的企业形象,直接将品牌和公益做完美的连接。他道出其个人经历,当一个企业为社会机构或团体付出更多资助,同时也为公司赢得更好业绩,这是必然的过程与现象。

他选择站出来与企业品牌、公益事业结合在一起,为的是以自己做“生招牌”传递海鸥的企业精神,同时也达到最大的社会效应,“这不是很好吗?”不论善行走的是高或低的调子,只要做了,最终就会有社会人士受惠。

由于受经济不景影响,普遍上,社会大众面对物资善款缩水,陈凯希则大派定心丸,2017年的善款依然会依时依候拨出,他还说:慈善捐款肯定会持续下去,直至我不在为止!在一个长者身上看见如此心善行美,作为后辈的我们怎能不受感动呢?

学习陈嘉庚精神

两年前,陈凯希也公开对媒体说,他与家人开始讨论有关他百年归老以后尽捐个人财产的事宜,并以基金会方式,让其钱财得以继续扮演公益角色。

他的3个孩子都非常认同他的决定,并协助他去执行此事,“孩子们从来就没有想过家境会变得优渥,更何况,他们亦有本身的事业,懂得自立更生,自然也不会期望我把家产传给他们。”

对他来说,人来到人世间总有一天会走,何不潇洒走一回呢?他不希望一旦自己百年归老后,出现“人在天堂,钱在银行,孩子在公堂”的局面。在做出把个人财产尽捐的决定后,他声称,心情马上变得舒畅,完全没有烦恼了!

如今,他的人生就处于众乐他就更乐的状态,不仅仅是受惠单位快乐。与此同时,他因为做慈善而获得无比快乐,因此希望带来抛砖引玉的作用,其他人也能享有因慈善而延伸出来的快乐。

此时,他想起了一位曾经影响着他的著名华人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陈嘉庚(1874~1961年),这位伟大的人物以“毁家兴学,千古一人”而著称于世。

陈凯希说道,陈嘉庚的英文名是:Tan Kah Kee,而他的英文名则是:Tan Kai Hee,经常都有人把两个人的名字弄乱了,“名字上的雷同是偶然的,但我认为,他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我鼓励大家阅读陈嘉庚的事迹,假使每个人都能发挥这样的精神,这个世界就变得美好了!”

陈凯希开心说起快乐行善之道,把企业赚取的部分盈利捐出去,从而谋取人类福祉,这种无比的喜悦,也会让人跳脱被钱财所迷惑和捆绑。
陈凯希开心说起快乐行善之道,把企业赚取的部分盈利捐出去,从而谋取人类福祉,这种无比的喜悦,也会让人跳脱被钱财所迷惑和捆绑。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