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鲁蛇族 不穷忙
特约:赵演晴
近年来,台湾网络有个很夯的流行用语“鲁蛇”!此蛇是啥蛇?是马新华人常说的“吃蛇”的懒蛇?由于网络分享功能的便利,只要一按键什么都可以抱怨发泄,什么都可以放闪炫耀。如要简化,网海大概可以像摩西分红海般一分为二吧!一边是常分享自己很有成就、高薪资、贵族般物质生活,被讽为“人生胜利组”,另一边是爱情事业失意的“人生失败组”,则被酸为“鲁蛇”,即是Loser(英文失败者谐音)。后来,越来越多网民使用“鲁蛇”这创意一词,来贬低自己凸显旁人,也有逐渐代替“宅男宅女”一词的趋势。
另一厢,不管过去还是现在,总有一门学问永远被许多人追随,文学?医学?金融学?都不是,是“成功学”! 君不见网上总是充斥着许多“马云说 ”、“李嘉诚说”、“马克说”、“乔布斯说”。人类婴儿时期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因此模仿他人的成功经历没有问题,但如果一味模仿他人,却没衡量个人资本及条件,就等同盲目了!
回到穷乡寻找生活目的
正巧,在网上搜寻更多关于鲁蛇与假成功学的资料时,台湾中时电子报有一篇报导以〈泰国鲁蛇靠当“农夫”逆转人生 ,还有一票追随者〉为题。好奇心驱使之下,观赏了一场让我留下深刻印象、启发了对生命及社会省思的2011年TED演讲:“生活很简单,为何你过得这么难!”
演讲者来自泰国一位自给自足的农夫Jon Jandai。他在演讲的最后说到“社会有四个基本需求:食物、住房、医药及衣物,价格必须便宜,让所有人方便获得负担得起,这才足以称为文明的世界”。
为什么在科技日益先进、物质充裕的时代,人类的基本需求却越来越难负担得起?为什么世界上的大学、高级知识分子越来越多,但生活却越来越艰难?他大胆又直接地质问,让我看见当下残酷的现实。
Jon生长在城市人认为是穷乡僻壤的农村,由于成长过程中,陆续有外地人告诉他要成功,就必须到大城市唸书,方能发展一番事业。在曼谷上法律学院及身兼数职的苦日子里,不管如何努力,生活条件还是得不到改变,这让他开始迷茫,最后决定回到家乡务农。
除了在食粮方面自给自足,还可以把吃不完的大米拿去卖,他自学土砖建房技术,建了一间又一间房子,农场也逐渐发展成具规模的有机农场、举办工作坊、开了两家有机餐厅。
Jon离开曼谷的决定,让他结束浑浑噩噩的名利生活,不盲目模仿他人之下建立起自己喜欢的自在踏实生活。
过穷生活在都市追梦
东京,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繁荣城市之一,却有一本书《No Dream,No Life : 东京贫穷宇宙》采访了这个发展迅速、高消费的大都市里,聚集著的一群低收入、离乡背井坚守梦想的无壳蜗牛。
东京的中产阶级及上流社会,对这一群人来说是第二个世界,他们安然守在平均四坪不到租来的小房间,每天热血勇敢地追梦!
这本书看似好像是东京鲁蛇图鉴,其实不然,书里有着42个用尽各种法子勇于追梦的故事。目录以受访者的梦想宣言为题,同时列出他们的工作,房子坪数及租金。当中有画家、音乐工作者、高山向导、艺人、摄影助手、舞者、剧团员等。像住在夏天比三温暖还酷热,冬天比北极还冷的榻榻米房客的川崎,认为如此克己的生活环境,有助于清澈敏感的思维,有益于音乐创作。尽管一部分受访者的房子,可以用乱七八糟的垃圾堆来形容,翻阅这本排版简洁却热情满溢的书当儿,仿佛有许多圣水从天而降,掺杂着讶异、感动、佩服,甚至鸡皮疙瘩起来!
谁也想赚更多钱,说讨厌钱那真的是假清高。贫穷二字,总带给人们负面消极可悲的印象,但泰国的Jon和东京这一群热血追梦者,除了让我们窥见繁荣城市背后的贫穷与感性,他们的生气蓬勃、积极开朗的样子,提供了一个让我们重新思考何谓“鲁蛇”和“贫穷”定义的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