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的全面潰敗,並非單一因素而起,但歸結而言,是與民眾長期的情感疏離,造成嚴重不信任感的后果。
一個百年老店為何失去民心,除了舊有包袱、歷史恩怨之外,原因至少有三:缺乏理想性格、習于官場文化、不知民間疾苦。
當“反攻大陸”、“光復國土”已成歷史記憶,甚至變成諷刺時,國民黨又提不出美麗、動人的政治召喚,激勵人民齊心奮鬥。不管同不同意,或是否能夠實踐,綠營的“非核家園”、“國家獨立”,都讓人民有努力的目標,至少擁有築夢的機會。
這些年來,國民黨的政治布局,往往只是利益和權力的分配,而非理念和行動的結合。因此,當分配不均之時,就容易分崩離析。朱立倫和洪秀柱的台前握手,任何人都知道只是情勢所逼、利益所迫。這種官場的虛假,委實讓人看透政治的醜陋;從國民黨不分區立委的名單,更可以知道為何在這次選舉中,百萬藍營支持者最后選擇沉默的原因。
由于習慣汲汲營營的官場文化,許多國民黨政治人物很難融入群眾。為政者不應只想鞏固權力,更應熟知“親民之道”。前些日子參加一位知名人士的告別式,馬總統親臨頒發“褒揚令”,卻趕場式的來去匆匆,不願片刻停留;反觀陳菊卻能全程參與,坐到終場。
有次,下台南,在高鐵捷運站巧見賴清德,他下車后,忙中不忘去跟排班的德士司機們“哈拉”幾句。雖然都是小事,但見微知著,由此可以理解,為何國民黨會與民眾距離越來越遠的原因。
藍營一些政治人物只擅于結交權貴,熱中開幕、剪綵,卻不願在地方長期、默默的深耕。多年民間觀察,獻身于生態保育、環境維護或社會正義的藍營人物,寥寥無幾。
國民黨一向以經濟發展為施政主軸,但在“后物質主義”的思考中,“有錢”並非當代社會的核心價值,追求精神和情感層次的提升,才能讓人幸福和感動。
經濟發展 引發民怨
這就是國民黨一直和文化界人士格格不入的原因。
這幾年,在經濟發展旗幟下,我們看到政府派出多少推土機,摧毀多少人民的家園。不管台北華光社區、苗栗大埔、樂生療養院,皆引發諸多民怨。
在新店十四張捷運開發案中,親眼看到一位孕婦,手攜幼子,在大年初三的清晨,在寒風細雨中,撐著傘,淚眼看著自家殘破的房子,不知歸宿何處。至今想起仍然令人心痛。
情感,永遠是人類存有的根本,叔本華甚至把情感,特別是“同情”,視為道德的共同基礎。施政者若無憐憫之心,就離人民遠矣!
國民黨若想再起,不應消極地等待民進黨的腐敗,重要的是脫下皮鞋,換上布鞋,放下權力和利益,虔誠的與民眾站在一起;更重要的是,能夠提出感動人心的政治召喚,才能讓支持者知道為何而戰,這條路才能走得長遠。(原標題:心中無民無情.老店無感/台灣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