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長今:吵出來的成果
馬口爭取華小保留地課題,掀起朝野政黨爭端,對大馬國土的華人社會而言,華文教育的課題爭議,是老掉牙的事。
政府政策很明顯規定,新興住宅區必須有學校保留地,但發展商把地段交給政府,卻往往只被用作興建國小、國中或宗教學校,這類學校的興建,向來都是毫無疑問及理所當然的。
華小及淡小,這些年來要增加新學校,是非常困難的事,全國有5800間國小,1288間華文小學及527間淡米爾文小學,而國小數量不斷隨著發展在增加。
微型華小要生存,遷至花園住宅區,面對許多的繁文縟節,必須獲得教育部批准遷校、建校、政府津貼學校必須自行物色土地及籌款建校等,條件苛刻,還有轉換校地用途,一旦遷校,原有的舊校必須關閉,此長彼消。
每個政府都該對國民教育負起責任,華社對華小的需求,卻往往被政客利用為戰績,對教育的重大宣布,都只在接近大選的時期作出,這反而令人民會反感,因為爭取過程已經歷多番折騰,明明已符合一切需求卻遲遲不獲批,結果只是要等待一個對選票有利的時機。
在爭取華文教育的路途上,未必次次都有成果,而成功的例子,從無到有的漫長過程中,消磨太多的耐心,“得來不易”的珍貴,背後其實有許多的辛酸與不滿。
華教在馬來西亞需要面對政治現實,不論是對在朝或在野黨的華人代表,都是一個瓶頸,依官方說辭,華人領袖是建國功臣,實質上卻有太多潛規則需要面對與克服。
當不在權力核心,沒有話事權,通通就只有吵鬧的份,因為很多華教的成果,都是靠吵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