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黨主席哈迪阿旺早前聲稱基督教傳教士用金錢利誘缺乏文化和教育者改信基督教,近日又指控行動黨支持泛太平洋夥伴協議(TPPA)是因為華裔掌控國內主要商業活動。連續趨于極端的言論,預示著哈迪已選擇走上自取滅亡的不歸路,而在他領導之下的伊黨也必然回歸十余年以前保守封閉的神權政治路線。
同一個哈迪阿旺,同一個伊斯蘭黨,就在幾年前,行動黨還曾努力歌頌她為開明、公正、進步的政黨,行動黨支持者自豪的把兩黨黨徽結合起來發揮一系列的再創作。行動黨秘書長林冠英為伊黨辯護,洋洋自得說伊黨“沒殺過一個華人”,以此證明伊黨的神權國目標並不可怕。倪可敏得意忘形在群眾演講中誦讀《古蘭經》經文,甚至在哈迪在土耳其治病時還要不辭千里親自去探望,並拍下合照放上社交媒體宣傳。
哈迪和伊黨劇變的轉折點有兩件事:一、2013年的505大選,民聯推翻國陣執政中央的目標無法實現,其中伊黨不僅沒能憑借“華人海嘯”奪取登嘉樓,更失去吉打州政權,而巫統的議席則比2008年的308大選有所增加。二、伊斯蘭黨精神領袖聶阿茲逝世,伊黨進入哈迪和其派系一人獨大、一派獨大的局面。過去因兩派互相競爭而迫使大部分領袖謹言慎行,以吸引社會輿論支持的平衡格局被打破。
馬來西亞歷史經驗顯示,馬來政治領袖的從政路線,總體來說往往呈現兩種路徑,要么由極端而開明,要么由開明而極端。馬來政治人物一開始若以種族或宗教極端主義者形象展示予人,隨著權位逐漸升高,知名度逐漸提升,其種族或宗教極端主義言行和思維則逐漸收斂,
總會有人自取滅亡
原本的種族或宗教極端主義者的形象逐漸淡化,在登上權位的頂峰時,其“全民領袖”的形象也就樹立完成。
而另一個路徑則是,馬來政治人物一開始或予人以開明、進步的形象,但眼見如此政治經營無甚收效,不僅不能吸引非馬來人的青睞,更漸漸失去馬來人基本盤,于是他一改原本的開明形象,選擇走上種族極端、宗教保守主義的路線,以鞏固和壯大本身在馬來保守勢力的支持。但這注定是一條逾走逾狹窄、逾無望的不歸路,其結局往往是既無法爭取更多馬來人支持,同時也永遠失去非馬來人的認同。
拿督翁、東姑阿都拉曼、馬哈迪、東姑拉沙裡、安華、納吉、希山慕丁、阿末扎希、凱裡,幾乎全都在上述兩個路徑當中選擇其一,而他們政治生涯的發展和終局,也體現出幾乎雷同的方向。但這個世界,總會有人在不歸路上自取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