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款减国中难开班 母语班津贴13年没起
独家报导:丘惠萍
(吉隆坡31日讯)教育界人士分析,除了拨款减少,因为聘请校外老师教母语班的津贴低,故乏人问津,加上一些国中校方不注重母语班,都是导致国中母语班难开班的多重原因。
一位曾任督学的教育界深资人士告诉《中国报》,2002年以前,获聘在国中教母语班及拥有大学资格的老师,每小时津贴是25令吉,2003年开始,拥有大学资格者的津贴调高至每小时60令吉,大专资格或以下则50令吉,唯如今13年了,各种生活开支已提高,该津贴不曾调整过,故愈来愈难请人教母语班。
他说,尤其偏远小地方的国中更难请人,除非一些真的热衷教育及热爱华文传承的教育工作者或退休人士,否则,津贴这么少,老远去到郊区,花费时间、人力和交通费不划算。
部分不注重母语班
“好些国中开学后课程表未编好,再不一改再改,只能根据临时时间表上课,那些在别校工作的教师,还是需以正业教学时间表为主,无形中就会影响到兼职教母语班的上课时间,这也是国中开母语班受阻的原因之一。
“即使配合到兼职老师的时间,却被迫将母语班设在放学后或周末,一些国中面对学生不满及跷课问题,造成母语班学生人数不达教育部规定至少15人上课的基本人数,因此停办母语班。”
他也说,一般上,母语班90%是华裔学生,一些少数华人州属的国中,部分也不注重母语班,通常学校申请开设母语班,需在每年12月尾前提呈学生及校方安排母语班老师人数的资料给教育局。校方迟申请,教育局也将迟发批文,就会迟开班,影响学生的进度。”
每半年发放拨款
受访者曾在霹雳州教育局服务,他说,县或州教育局是每半年发放一次母语班拨款给开办母语班的国中。
“校方需每月提呈报销报告给教育局,报告一定要呈上学生出席率,以确保母语班至少有15名学生上课。”
他说,校方需在每年12月底之前,准备好齐全文件,包括学生名单及老师资料,提呈县或州教育局。
他披露,教育局中学组官员便会依据学生需求,安排拨款及发出批文给学校,也会将文件副本转发给教育局财政组官员,后者多数会在每年2月至3月发出拨款给符合申请的学校,再由学校发放津贴给老师。
“据我在教育局服务期间的了解,霹雳州教育局每年给州内学校用作开办母语班经费的拨款,平均50万至60万令吉。一些华人居多的州属如雪州,每年约需100万令吉。”
他补充,学校申请文件常见问题是申请表格没有校长签署或欠缺某些重要文件、没有注明申请日期、老师名字等,这些文件通常会“弹回去”给校方更正及补充资料,因此耽误教育局的审批工作。
鼓励孩子学华文
受访的教育界人士鼓励华裔家长,必须积极申请和要求国中开母语班,尤其是孩子在华小毕业升上国中的家长,不要错失让孩子在中学继续学习华文的机会。
他说,无可否认,一些学校行政人员的办事效率低,包括部分国中不重视母语班,是以往造成母语班“迟开班,早收摊”的原因,尤其国中的母语班,每周平均只有3堂课,上课时间更不足。
“但有一些国民中学的校长,设法将初中的母语班列入正课,唯高中班级因科目多,唯有将母语课安排在放学后。但校方也有意将母语班从3堂课增至4堂课,以让学生有更充足时间学华文。”
“改制国民型中学,普遍上是四至五堂课。一些州属的国民型中学的华文课,多达6至7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