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款減國中難開班 母語班津貼13年沒起

獨家報導:丘惠萍

(吉隆坡31日訊)教育界人士分析,除了撥款減少,因為聘請校外老師教母語班的津貼低,故乏人問津,加上一些國中校方不注重母語班,都是導致國中母語班難開班的多重原因。

一位曾任督學的教育界深資人士告訴《中國報》,2002年以前,獲聘在國中教母語班及擁有大學資格的老師,每小時津貼是25令吉,2003年開始,擁有大學資格者的津貼調高至每小時60令吉,大專資格或以下則50令吉,唯如今13年了,各種生活開支已提高,該津貼不曾調整過,故愈來愈難請人教母語班。

他說,尤其偏遠小地方的國中更難請人,除非一些真的熱衷教育及熱愛華文傳承的教育工作者或退休人士,否則,津貼這么少,老遠去到郊區,花費時間、人力和交通費不劃算。

部分不注重母語班

“好些國中開學后課程表未編好,再不一改再改,只能根據臨時時間表上課,那些在別校工作的教師,還是需以正業教學時間表為主,無形中就會影響到兼職教母語班的上課時間,這也是國中開母語班受阻的原因之一。

“即使配合到兼職老師的時間,卻被迫將母語班設在放學后或週末,一些國中面對學生不滿及蹺課問題,造成母語班學生人數不達教育部規定至少15人上課的基本人數,因此停辦母語班。”

他也說,一般上,母語班90%是華裔學生,一些少數華人州屬的國中,部分也不注重母語班,通常學校申請開設母語班,需在每年12月尾前提呈學生及校方安排母語班老師人數的資料給教育局。校方遲申請,教育局也將遲發批文,就會遲開班,影響學生的進度。”

每半年發放撥款

受訪者曾在霹靂州教育局服務,他說,縣或州教育局是每半年發放一次母語班撥款給開辦母語班的國中。

“校方需每月提呈報銷報告給教育局,報告一定要呈上學生出席率,以確保母語班至少有15名學生上課。”

他說,校方需在每年12月底之前,準備好齊全文件,包括學生名單及老師資料,提呈縣或州教育局。

他披露,教育局中學組官員便會依據學生需求,安排撥款及發出批文給學校,也會將文件副本轉發給教育局財政組官員,后者多數會在每年2月至3月發出撥款給符合申請的學校,再由學校發放津貼給老師。

“據我在教育局服務期間的瞭解,霹靂州教育局每年給州內學校用作開辦母語班經費的撥款,平均50萬至60萬令吉。一些華人居多的州屬如雪州,每年約需100萬令吉。”

他補充,學校申請文件常見問題是申請表格沒有校長簽署或欠缺某些重要文件、沒有註明申請日期、老師名字等,這些文件通常會“彈回去”給校方更正及補充資料,因此耽誤教育局的審批工作。

鼓勵孩子學華文

受訪的教育界人士鼓勵華裔家長,必須積極申請和要求國中開母語班,尤其是孩子在華小畢業升上國中的家長,不要錯失讓孩子在中學繼續學習華文的機會。

他說,無可否認,一些學校行政人員的辦事效率低,包括部分國中不重視母語班,是以往造成母語班“遲開班,早收攤”的原因,尤其國中的母語班,每週平均只有3堂課,上課時間更不足。

“但有一些國民中學的校長,設法將初中的母語班列入正課,唯高中班級因科目多,唯有將母語課安排在放學后。但校方也有意將母語班從3堂課增至4堂課,以讓學生有更充足時間學華文。”

“改制國民型中學,普遍上是四至五堂課。一些州屬的國民型中學的華文課,多達6至7堂課。”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