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裏的虛與實‧陳慧文:依樣畫葫蘆

中文第一級的漢字課,我會要求學生讓我檢查寫好的字,過了關才可以繼續寫下一個。

當我四處巡視時,一位男生寫好了一個“九”字,問:“老師,我寫好了,你看對不對?”

“嗯,可以啊!”然后我心血來潮問他:“那這是什麼字啊?”

他望著我尷尬地笑。

“啊?這是‘九’啊,原來你不知道自己在寫什麼?!”

然后我向全班說:“嘿,你們寫字的時候,要知道自己在寫什麼字呀!不要寫完了,才發現自己完全不知道在寫什麼。”同一時間,男生笑了。

接著我調侃那位男生:“你要為自己而寫,不是為了我噢,不要因為是我吩咐的,所以要快點完成。那如果我叫你去跳樓,你去不去呀?”

男生又尷尬地笑了。

我以為,這是特例。原來不是的。

目前是大學假期,我讓后進的學生們補上之前未完成的功課,作業裡的是生字,沒有配成詞。我要求學生配詞:“介紹”要寫在一起,不用空格,“很高興”也要寫在一起……這樣他們就會瞭解哪些字可以組成詞,生字和生詞都要寫上拼音和意思,方便以后查閱。有配詞的話,他們看到“介紹”,就知道這組詞是introduce;看到“很高興”,就知道這是very happy。

有個學生沒有配詞,每個字都各別寫一行,我重提了我的要求。她告訴我:“因為我沒寫上意思,所以我沒發現它們是可以組成詞的。”(她也沒寫上拼音和意思。)

看來又是一個不知道自己在寫什麼字的人。

我不知道這樣的發現,在學界的書籍裡有沒有人寫過,但這對我來說是個“新大陸”。怎麼可以一頭栽下去寫字,寫完了也不檢視自己在寫些什麼?字的讀音和意思全然沒檢視過……我實在想不通!

“漢字是由形、音、義組成”,這句話每次都會出現在漢字教學的教輔書籍裡,現在看來,這句話真有“深意”……看來,我並沒有足夠留意表意文字的特質,也還不夠瞭解非母語學習者,學習表意文字時的問題以及盲點。

所以,下次我教漢字時,除了要求寫上拼音和意思以外,還會再三提醒:寫字的當兒,請記住讀音和意思。

喜歡文學,喜歡聽故事,喜歡記錄生活。目前在大學教導中文作為外語,總覺得自己在摸著石頭過河。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