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同行‧先賢手藝闖出天地 新山咖啡業飄香70年
報導:吳燕萍
攝影:張來星
人生七十古來稀,創刊自1946年的《中國報》,不知不覺也走過70年風雨路。
回首過去70年,從黑白到彩色、從電報到智能手機,有誰也與《中國報》同樣一步一腳印地,走過這段歲月,且繼續秉持自己的理念、昂首邁向新的里程碑?
傳統咖啡在我國飄香超過一世紀,新山開埠20年后,也開始有人飲用咖啡,甚至也因一杯咖啡,讓不少南來的華裔先賢成為咖啡店業者,在新山成家立業。
咖啡業在我國一路走來并非一帆風順,最艱苦的年代,莫過於日軍侵入時期,為了逃難,一些咖啡店被迫結業,等到日軍撤退后,業者東山再起卻有面臨咖啡粉和糖等被列為統治品,不得隨意取貨困境。
眼見經商主要材料幾乎中斷,為了擺脫困境,新山咖啡公會便于1946年3月成立,并在歷屆理事努力下,為咖啡店業者爭取福利與貨源,使新山咖啡業得以大放光彩至今70年。
新山咖啡公會早期的會員涵蓋新山、士姑來和士乃等地,并且海南與福州會員佔多數,因這兩個中國南來的籍貫人士,當年最多在洋人家庭當廚師或打工,并在洋人家學會西式咖啡的沖泡。
擁有泡咖啡手藝后,先賢們也開始在外靠著一杯杯濃濃咖啡做起小生意,打造自己的事業天地。
向海南人學泡咖啡
公會于1971年易名新山咖啡酒餐商公會,公會會長楊運松接受《中國報》訪問時指出,因我國曾是英殖民地,當洋人入住我國時,他們也把西方文化的咖啡和西式甜點等帶入我國,國人便有機會接觸這些咖啡甜點文化。
執行秘書吳華指出,當年華裔先賢來到南洋,因福建與潮州人較早登入,所以碼頭一些苦力工作,都已被這些籍貫先賢搶去做。
“后來南來的海南人,便到洋人的家當廚師或其他雜工,甚至學會泡咖啡手藝,所以最早開設咖啡攤華裔為海南人,而福州人是后來向海南人學習泡咖啡。”
平民百姓吃早餐首選
傳統咖啡店行業并沒落寞,並且繼續在新山散發濃濃咖啡香。
楊運松認為,傳統咖啡店并不是走向沒落,它們依然是平民百姓早餐聚首和三大民眾共處的地帶。
“雖然,時代與通訊系統日益進步,星巴克等咖啡文化都已進入我國,但星巴克等咖啡還是屬於高檔價格,并非所有人都有能力天天喝得起。”
他指出,傳統咖啡店價格大眾化,環境帶有人情味,都令傳統咖啡店在現今時代仍有站腳之處。
他相信只要業者秉持提供好咖啡理念,進行適當轉型,傳統咖啡店絕對可繼續發光。
各籍貫會員很平均
時代變遷,如今新山咖啡酒餐商公會各籍貫會員平均,不再是海南人與福州人佔多數。
楊運松針對此現象分析,華裔向來很注重孩子的學業與將來,海南人也一樣,努力賺錢后,都提供孩子高等教育,也就因此造成孩子學業有成,很少子承父業的情況。
“上一代開咖啡店先輩的孩子,現在很多都是律師等專業人士,所以,這些孩子都沒有繼承父親經營的咖啡店,也就令本公會海南與福州籍貫會員日益減少。”
他舉例已退位的柔州資深行政議員拿督龍莆天公公龍家浦,當年就在紗玉街開設咖啡店,該咖啡店現在已不存在,龍莆天本身也是名專業律師。
咖啡店報紙密不可分
咖啡店與報紙關係密不可分?!
吳華指出,昔日咖啡店每天都會訂幾分報紙,讓前來咖啡店的民眾,除了嘆咖啡和吃早餐,另一目的就是閱讀報紙。
“以前咖啡店的報紙,經常都會被‘五馬分屍’,到收店時,店主才將報紙收拾好,這就是咖啡店與報紙密不可分的關係。”
他指出,如果一間咖啡店沒有置放報紙,相信也不會吸引到顧客,過去新山的報紙一般都是新加坡印刷送到新山售賣,《中國報》當時卻是從吉隆坡印刷,一般下午才能購買到《中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