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風病康復者 盼找回3孩子 “媽不是不要你”
(檳城3日訊)“有哪一個母親不要孩子?只因當時環境所迫,如今事隔60年,希望有生之年,能和3名孩子重逢。”
88歲高齡的麻風病康復者袁九妹,在1943年被隔離在木蔻山,並于1951年誕下大女兒,接著在1952年和1957年誕下兒子,礙于木蔻山麻風病院不允患者在島上養育孩子,她誕下孩子隔天,就被人抱走,自此與孩子隔絕。
袁九妹今日在雙溪毛糯麻風病院參議會參議員陳彥妮安排下,表達她多年心願,希望通過媒體報導,找回3名孩子。
望一眼就被抱走
她說,很想和孩子相認,她要告訴孩子,當初不是不要他們,只是環境所迫。
“每次生下孩子,他們只給我望一眼就被抱走了,我的心很痛,但有甚么辦法?院方的規定就是這樣。”
她說,有誰不要孩子的?生一個孩子並不容易。
她說,很想親口告訴她的3名孩子,當年面對的苦衷,希望在有生之年能見到3名孩子一面。
袁九妹之前收養了2名養女,目前和其中一名養女黃金蓮(53歲)住在班台惹雅一座組屋單位。同樣患有麻風病的丈夫早已離世。
另一方面,黃金蓮說,養母還很健壯,只是雙腳乏力,行動較為不便。
“養母時刻都想要找回親生孩子,但我們毫無頭緒。20多年前,曾有記者報導類似尋找孩子的消息,但都沒下文。”
她說,養母來自霹州怡保,當年怡保因沒有麻風病院,就被送往木蔻山,當時,養母只有15歲,直至1969年麻風院關閉后才出來。
院友產子多送到嬰兒之家
陳彥妮說,當年木蔻山麻風病院友誕下嬰兒后,嬰兒隔天就坐船送出島外,一般會送到萊特街修道院的嬰兒之家,相信袁婆婆的孩子也一樣。
她說,被送到嬰兒之家的嬰兒,有些送人領養,有些送往福利機構,如領養者篡改孩子資料,就無從查證。
陳彥妮也是雙溪毛糯口述歷史工作隊總協調,她說,是在3年前協助雙溪毛糯麻風病康復者尋親,在檳城機緣巧合下接觸到袁婆婆。
她說,當時袁婆婆還住在峇都茅一間由“大馬麻風病救濟會”蓋建的長屋,那時,對方是最后一個住戶。
她說,雙溪毛糯院方還有保留一些資料,但木蔻山病院于1969年關閉后,資料早已銷毀,令尋親工作更艱難。
陳彥妮通過官方申請,取得袁九妹3名孩子的報生紙,是目前唯一的線索。
院方沒說嬰兒抱去哪
袁婆婆在木蔻山待了26年,期間靠幫人洗衣服賺取一些收入。
“當年洗一件長袖衣是20仙、短袖衣是15仙,月洗15令吉。”
詢及有否問過院方把孩子送給誰?袁婆婆說,當年院方人員沒有透露任何詳情,聽說嬰兒是抱去福利部。
陳彥妮說,麻風病患和康復者受到嚴重歧視,他們不能出外,沒人願意載送,去咖啡店也不受招待。他們被強制隔離到各地病院和收容所,包括檳城木蔻山、吉隆坡文良港、雙溪毛糯和邦咯島等,自此與世隔絕。
陳彥妮主要協助雙溪毛糯麻風病患尋親,而向她求助的木蔻山病患康復者有12人,至今僅有3位成功尋親。任何人如有相關線索,可聯絡她(012-4677011)。
陳彥妮:撒網尋人還是會成功
陳彥妮說,像袁婆婆類似尋親的個案,雖希望渺茫,但還是有成功的機會。
她說,曾經有一起連名字也沒有,但成功尋親的個案。
她說,一般協助麻風病患康復者尋親的管道,是通過人脈、網絡和官方申請,有些連資料也沒有的個案,只能通過撒網式去找。
“有一位找了雙親9年,移民紐西蘭的康復者女兒寫信給我要求協助,但她連雙親名字也不知。我們就在名字也沒有情況下,極力尋找,去年10月,終找到被巫裔家庭收養的親妹妹,可惜雙親已過世。”
她說,該兩姐妹相隔50年,也能重逢,希望媒體報導袁婆婆的故事后,能替對方圓夢。
3位麻風病康復者(及家屬)要尋親
|
||
Ng Ngan(父親) Gin Kow Moi@Yin Kow Moi(母親) |
Mabel Ng(女) | 1951年4月27日 |
Ng Ah Huat(男) | 1952年9月11日 | |
Ng Ah Hock(男) | 1957年4月28日 | |
Tan Cheng Hoe(父親) Ho AhSoh(母親) |
Tan Ai Choo(女) | 1957年1月30日 |
Tan Say Hai(男) | 1958年1月12日 | |
TanEngKong(男) | 1960年10月17日 | |
Tan Guat Kooi(女) | 1964年9月7日 | |
Ong Seng Khim(父親) Lim Booi Nya(母親) |
Ong Kim Moey(女) | 1964年3月18日 |
Ong Yew Hock(男) | 1965年7月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