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適應大馬文化 中國新娘煮美食解鄉愁 | 中國報 China Press

融入適應大馬文化 中國新娘煮美食解鄉愁

農曆新年時,遠在馬來西亞的中國人,會聚在一起過年,感受本地的新年氣氛。
農曆新年時,遠在馬來西亞的中國人,會聚在一起過年,感受本地的新年氣氛。

報導 / 攝影:羅肇雄
2016樣樣“猴”
(新山10日訊)中國新娘遠嫁大馬的人數近幾年越來越多,據了解,嫁到柔佛州的中國新娘就有300多人,她們如何度過農曆新年,又是否會把家鄉的特色融入當中。



《中國報》訪問了數位遠嫁到柔佛州的中國新娘,了解來自中國不同地區的她們,在本地過年時,會準備什么特色佳餚,又會否適應本地的過年氣氛。

她們也親自下廚烹煮家鄉道地佳餚美食。其中來自湖南的周小香介紹的“毛氏紅燒肉”這道菜是采用半瘦肥的豬肉,切成勻稱的切狀,再用上等醬油加少量的糖燒制而成,色澤呈金黃,味道糖而不膩,帶有辣香味。據了解當年中共主席毛澤東喜歡吃這道菜因而得名。

她也介紹一道經典“湘菜剁椒魚頭”剁椒魚頭屬湖南菜系,是湖南地區的一道名菜。它以魚頭的“味鮮”和剁辣椒的“辣”為一體,風味獨具一格。特別之處是此菜所使用的油是茶油。



另一道麻辣野雞丁也相當有名,用乾辣椒燜炒放置的雞肉,使辣椒油融入雞肉內,吃起來麻辣十足。

而來自中國北方的張春傑則介紹一道道地的東北菜“東北家常亂燉”,主料有豆角、土豆、茄子、西紅柿、青椒、五花肉等,蓋上蓋用中火燉,燉的過程要時常翻動食材,讓食材充分入味。

不習慣城市變空城

來自中國湖南的周小香(32歲)來馬來西亞工作與經商3年半。

她透露,在中國南部的大城市,在新年期間還挺熱鬧,尤其是廣東、福建、湖南等地的大城市,許多店家在大年初一都還開門做生意,小城鎮的商民就會休息一至兩天,但一些也照常營業。

她說,初到馬來西亞在過年時,不習慣整座城市猶如發生“大件事”,城市的汽車、人群都少很多,商場也沒有顧客逛街。

“初到馬來西亞過年時很不習慣,在農曆新年期間,這裡城市地區就頓成空城,很多店面都休息。不過,不久又會變得熱鬧起來,如福建人在大年初九拜天公,還有會館或組織的新春團拜等。”

除夕夜,周小香和來自中國鄉下或其他地方的中國同鄉,都會聚集在宿舍或朋友家裡,大家圍著一起熱鬧,邊吃火鍋邊說笑。

同時,她和幾位會下廚的同鄉,也會親自下廚煮家鄉的佳餚,也跟著馬來西亞華人過新年方式,燃放鞭炮,到朋友家拜年等。

中國鄉下圍爐吃飯

來自中國東北的張春傑(39歲,家庭主婦)和馬來西亞籍華裔丈夫結婚已8年,丈夫從事建築承包業,目前育有兩名孩子。

她指出,在中國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一到新年,和馬來西亞一樣會空城,遊子們都返鄉過年。

她說,二和三線城市的氣氛就顯得還好,許多商店都有營業,中國的鄉下地區同樣很熱鬧,許多在外工作的遊子都會回家過年。

“由于入冬天氣冷,回鄉的遊子和村民們大多是待在家裡,圍著火爐一起說笑及吃飯。”

她透露,中國一些較為偏遠的山區在過年時,假期都非常長,有的甚至長達一個月。

在談到對本地人過年的印象時,她指本地商場和夜市在新年前的2至3星期,擺賣的都是年貨,而且還有許多新年娛樂節目,很早就感受到新年的氣息。

鄉鎮氣氛親切溫馨

來自中國吉林省的付春玲(42歲,家庭主婦)結婚14年,育有一男一女,丈夫任職酒店業。

她說,她去年第一次在馬來西亞過年,過去由于丈夫的工作原因,都待在中國好幾年,去年與丈夫回到馬來西亞過年,對這裡還存有濃厚和保留著華族傳統過節氣氛感到驚訝。

她指出,馬來西亞國內在慶祝新年氣氛上不比中國熱鬧,主要街道難以看出有新年吊飾或巨大的賀年廣告牌,不過小鄉鎮裡的華人居住區,卻顯得非常溫馨。

她在新年時,和丈夫回到本地新村的老家與家公家婆慶祝,除夕夜的團圓飯熱烘烘,鞭炮聲不絕于耳。

“我第一次度過了在外的過年感覺,很不一樣,也很親切,大年初一時可在街上看到男男女女穿著漂亮的衣服到處拜年。”

中華習俗保存比中國好

來自中國北京的楊桂林(48歲,經營生意)嫁到馬來西亞有十多年,她讚揚馬來西亞中華文化和習俗保留得比中國好,如農曆新年接財神和拜天公等的傳統禮儀,中國已經很少有這些習俗。

她形容,在馬來西亞因天氣悶熱,與中國冬天過年差得很遠,感覺像在夏天過年。

她透露,本地老人家很注重傳統的中華文化,他們經常叮嚀孩子必須要學習正確的教育,包括習俗如新年期間給紅包討吉利,或是到親友家拜年問候等,不會在意紅包數額或禮品的大小。

“馬來西亞人購買新年衣也較為簡單,沒有花費很大,如在中國靠近新年就花大錢了。”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