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适应大马文化 中国新娘煮美食解乡愁 | 中国报 China Press

融入适应大马文化 中国新娘煮美食解乡愁

农历新年时,远在马来西亚的中国人,会聚在一起过年,感受本地的新年气氛。
农历新年时,远在马来西亚的中国人,会聚在一起过年,感受本地的新年气氛。

报导 / 摄影:罗肇雄
2016样样“猴”
(新山10日讯)中国新娘远嫁大马的人数近几年越来越多,据了解,嫁到柔佛州的中国新娘就有300多人,她们如何度过农历新年,又是否会把家乡的特色融入当中。



《中国报》访问了数位远嫁到柔佛州的中国新娘,了解来自中国不同地区的她们,在本地过年时,会准备什么特色佳肴,又会否适应本地的过年气氛。

她们也亲自下厨烹煮家乡道地佳肴美食。其中来自湖南的周小香介绍的“毛氏红烧肉”这道菜是采用半瘦肥的猪肉,切成匀称的切状,再用上等酱油加少量的糖烧制而成,色泽呈金黄,味道糖而不腻,带有辣香味。据了解当年中共主席毛泽东喜欢吃这道菜因而得名。

她也介绍一道经典“湘菜剁椒鱼头”剁椒鱼头属湖南菜系,是湖南地区的一道名菜。它以鱼头的“味鲜”和剁辣椒的“辣”为一体,风味独具一格。特别之处是此菜所使用的油是茶油。



另一道麻辣野鸡丁也相当有名,用干辣椒焖炒放置的鸡肉,使辣椒油融入鸡肉内,吃起来麻辣十足。

而来自中国北方的张春杰则介绍一道道地的东北菜“东北家常乱炖”,主料有豆角、土豆、茄子、西红柿、青椒、五花肉等,盖上盖用中火炖,炖的过程要时常翻动食材,让食材充分入味。

不习惯城市变空城

来自中国湖南的周小香(32岁)来马来西亚工作与经商3年半。

她透露,在中国南部的大城市,在新年期间还挺热闹,尤其是广东、福建、湖南等地的大城市,许多店家在大年初一都还开门做生意,小城镇的商民就会休息一至两天,但一些也照常营业。

她说,初到马来西亚在过年时,不习惯整座城市犹如发生“大件事”,城市的汽车、人群都少很多,商场也没有顾客逛街。

“初到马来西亚过年时很不习惯,在农历新年期间,这里城市地区就顿成空城,很多店面都休息。不过,不久又会变得热闹起来,如福建人在大年初九拜天公,还有会馆或组织的新春团拜等。”

除夕夜,周小香和来自中国乡下或其他地方的中国同乡,都会聚集在宿舍或朋友家里,大家围着一起热闹,边吃火锅边说笑。

同时,她和几位会下厨的同乡,也会亲自下厨煮家乡的佳肴,也跟着马来西亚华人过新年方式,燃放鞭炮,到朋友家拜年等。

中国乡下围炉吃饭

来自中国东北的张春杰(39岁,家庭主妇)和马来西亚籍华裔丈夫结婚已8年,丈夫从事建筑承包业,目前育有两名孩子。

她指出,在中国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一到新年,和马来西亚一样会空城,游子们都返乡过年。

她说,二和三线城市的气氛就显得还好,许多商店都有营业,中国的乡下地区同样很热闹,许多在外工作的游子都会回家过年。

“由于入冬天气冷,回乡的游子和村民们大多是待在家里,围着火炉一起说笑及吃饭。”

她透露,中国一些较为偏远的山区在过年时,假期都非常长,有的甚至长达一个月。

在谈到对本地人过年的印象时,她指本地商场和夜市在新年前的2至3星期,摆卖的都是年货,而且还有许多新年娱乐节目,很早就感受到新年的气息。

乡镇气氛亲切温馨

来自中国吉林省的付春玲(42岁,家庭主妇)结婚14年,育有一男一女,丈夫任职酒店业。

她说,她去年第一次在马来西亚过年,过去由于丈夫的工作原因,都待在中国好几年,去年与丈夫回到马来西亚过年,对这里还存有浓厚和保留着华族传统过节气氛感到惊讶。

她指出,马来西亚国内在庆祝新年气氛上不比中国热闹,主要街道难以看出有新年吊饰或巨大的贺年广告牌,不过小乡镇里的华人居住区,却显得非常温馨。

她在新年时,和丈夫回到本地新村的老家与家公家婆庆祝,除夕夜的团圆饭热烘烘,鞭炮声不绝于耳。

“我第一次度过了在外的过年感觉,很不一样,也很亲切,大年初一时可在街上看到男男女女穿着漂亮的衣服到处拜年。”

中华习俗保存比中国好

来自中国北京的杨桂林(48岁,经营生意)嫁到马来西亚有十多年,她赞扬马来西亚中华文化和习俗保留得比中国好,如农历新年接财神和拜天公等的传统礼仪,中国已经很少有这些习俗。

她形容,在马来西亚因天气闷热,与中国冬天过年差得很远,感觉像在夏天过年。

她透露,本地老人家很注重传统的中华文化,他们经常叮咛孩子必须要学习正确的教育,包括习俗如新年期间给红包讨吉利,或是到亲友家拜年问候等,不会在意红包数额或礼品的大小。

“马来西亚人购买新年衣也较为简单,没有花费很大,如在中国靠近新年就花大钱了。”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