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放:藉诛杀泄密之名
总检察长丹斯里阿班迪“大刀阔斧”关档不究首相纳吉接受26亿献金的疑窦,各界对他的决策责议甚广,但认为他护驾有功。此一案情拖磨了一年,却在最后关头被查出绝大部分款项已退还给沙地阿拉伯的金主,既然是无条件的献金,纳吉基于怎样的考量而退款,这比当时接受献金时的剧情更令人好奇。
许多问题由于一开始时没有说清楚而逐趋腐烂,26亿献金如今即使是尘埃落定,仍然存有各种角度去质疑真相不是到此为止。阿班迪说,若有新的证据将重新开档案继续调查,但在大马,公众累计的印象是,此案若再有转折,也是由总检察长一锤定音,划上休止符。
一马公司的财务丑弊,牵带爆出26亿献金,如今阿班迪要釜底抽薪,为阻截日后任何政府的机密再外泄,考虑修正1972年官方机密法令,加强对泄密的公务员、民众和媒体的打击力度,被告一旦罪成可判终身监禁。而过去拒绝透露消息来源的记者、助编及总编辑将面对新一轮的道德操守压力。
阿班迪说,他对泄密罪行的惩治态度认真,不是开玩笑。政府会因为泄密而倒台,而知情权并不是宪法赋予的权利。“在一些国家,泄漏官方机密是一项非常严重的罪行,如在中国可被判死刑。”
他强调,新闻工作者若基于职业操守保护“线人”,以及拒绝透露消息来源,就有如跟企图绊倒国家和威胁国家安全的线人合作。这类振振有词的说法,向来是制造法律,面不改色的堂皇理由。
阿班迪此时的见地只是延续旧有的传统惯例,以更严厉的法律阻止人们以身试火,以此保障政府的黑箱作业可以恣意妄行,不受公众的检视。这个在1MDB丑闻和26亿献金案爆发后提出来的建议反映了政府的危机意识,透露出泄密的内容的可靠性已对政府造成威胁。这项建议也替政府行政的透明度找到了掩盖的理由。
越描越黑的泥沼
事实上,发生在政府体制内的弊端如果受到揭发,将可让触法者面对刑责,使后来者引为借鉴。但以泄密为由堵住丑闻,此举将让有意涉事者在官方机密法令的掩护下更加肆无忌惮。
严以言之,无论是1MDB事件还是26亿事件,都不在官方机密中国家安全的范围之内,涉事者若不受到应有的处置,才是国家的危忧。
许多问题的星火即使遭到戳穿,有关机构应本着问责心态作出明确交代,近年来的主要课题燃烧不熄,症结在于当局以为草率的解释可以盖掉丑弊,殊不知自陷于越描越黑的泥沼。
总检察长不能把所有的政府或高官的交易一概视为机密,否则便是藉诛杀泄密之名,为黑暗的世界指引一条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