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思老家的故事.店裡有個食材活字典 恆記依然的老招牌 | 中國報 China Press

鄉思老家的故事.店裡有個食材活字典 恆記依然的老招牌

李永光收藏祖父留下來的手抄食譜。
李永光收藏祖父留下來的手抄食譜。

報導:蔡愛卿
受訪人:李永光(63歲)
老家 :義福街
恆記是義福街上一家老店,專營各種從中國進口的宗教用品和傳統工藝品等。一些人過年時掛在家裡的大燈籠,在恆記就能找到。老板拿督李永光是恆記第3代經營人,但是這位傳統工藝品店老板,對各種食材的了解程度卻令人驚嘆。只有了解恆記背景的人,對此不會感到驚訝,因為恆記當年本來就是一家糧油食品批發商。



63歲的李永光是一個充滿活力的人,即使最近因眼疾動了手術,在家休息一段日子后,又開始出席活動,而且每天上午都到店裡報到。他這輩子都與義福街脫不了關係,出生時祖父已在這條街上做生意,后來父親接手,再后來由他接手。當年的老鄰居多數走的走,搬的搬,恆記依然是街上一塊老招牌。

他們全家人曾經就住在恆記樓上,那裡有3間房間,最大間的前房是叔叔一家居住,中房是姑姑,面積最小的后房,就是他們一家的房間,住了父母與4兄弟。

李永光是順德人。他的祖父李恆報從中國南來后,本來在牛干冬與朋友合資經營一家名叫務商的酒樓。后來合作關係破裂,他就出來自己創業,在義福街租了一間店面經營進口糧油食品批發生意,並用自己的名字為招牌,取店名“恆記”。



祖父教分辨食材好壞

他們進口的食材,主要都是從香港運來。那個年代的中國大陸依然很封閉,沒什么對外貿易,內地食材都是通過香港出口到海外。好像恆記那樣的海外公司,都是通過兩家設在香港的中國國營公司,即五豐行與華潤公司採購食材。五豐行主要代理各種內地土產,華潤公司則代理糧油食品。

恆記曾是檳城著名的糧油食品批發公司,檳城各大酒樓幾乎都是他們的顧客。李永光16歲起就到店裡跟著祖父學做生意,除了幫忙寫信與香港聯系,祖父還教他如何分辨食材好壞、各種食材的產地等。這些從少年時代就學的知識,使他后來成為食材“活字典”。

太子爺也得幫忙送貨

身為家中長子的李永光,從小就得在店裡幫忙。從寫信採購到騎腳車外出送貨這種體力活,他這個“太子爺”都做過。他常幫父親寫訂貨單后寄到香港買貨。父親很節省,沒有印自家專用信紙,而是使用當年很常見的玉扣紙(一種粗糙的土紙)來寫信。

他說,父親將一大張玉扣紙裁剪成信紙大小后,畫上線條就可寫信了。恆記當年代理從中國來的梅花牌玉扣紙,隨手可得。

玉扣紙是一種由竹纖維制成的紙,質量接近今日我們所見的金銀紙。玉扣紙是餐廳酒樓廚師準備食物時會用到的一種材料,不過它還有另一種用途。李永光說,當年玉扣紙的另一種用途,就是女人來月經時使用。因為這是一種吸水性很好的紙。

他說,在他出世的年代,產婦到接生院去生孩子的話,接生院提供的“衛生巾”就是玉扣紙。而產婦出院時必須將一疊玉扣紙還給接生院,這樣其他產婦就有玉扣紙可用。

藏有祖父手抄食譜

他說,商店裡的賬本也多數用玉扣紙訂成。因為以前人們記賬多數是用毛筆,墨水寫在吸水性佳的玉扣紙上不會化開,而且很快就干透了。

他藏有一本祖父傳下來的手抄食譜,裡頭記錄多種傳統菜式的做法。這本食譜所用的紙就是玉扣紙。不過玉扣紙目前在本地已很難買到。

充斥主婦吵架小孩玩鬧聲

在義福街店屋住滿人的年代,傍晚五六點的后巷很熱鬧,一是小孩子們玩樂與打罵聲,另一種則是家庭主婦們的吵架聲。

李永光說,傍晚是孩子們跑出來玩的時間,后巷是他們玩樂的天堂,孩子們玩耍、吵架或打架都在后巷上演,很是熱鬧。而另一種讓后巷熱鬧起來的聲音,則是家庭主婦的吵架聲。

原來,以前一間屋子裡住著多戶人家,傍晚做飯時間,各家主婦就在自家屋后的廚房煮飯。這時主婦之間常常會因一些雞毛蒜皮的事吵架,例如誰家的薑被偷了等等。義福街每天的黃昏,就交織在小孩子的玩樂聲與主婦的吵架聲中。

這么興旺的義福街,當然也少不了流動小販來賣東西。李永光說,午后與晚上都有許多流動小販會到來,不過下午出來賣的食物,有許多是上午在巴剎賣剩的。但大家都不會介意這些,下午茶時段,人們紛紛出來光顧這些流動小販。

那是一碗鴨肉粿條湯兩角錢的年代,錢很大,而街上的車很少。李家常常把廚房用來燒的柴,舖在店前的馬路上曬,也不必擔心會影響交通。

戶戶經商咖啡店多

李永光說,以前義福街是一條很興旺的街道,熱鬧的檳榔律、新街、新街頭萬山與吉寧萬山都在附近。那一帶是人潮集中點,尤其靠近農曆新年時,更是熱鬧。

他說,以前喬治市每一間店屋裡都住上至少10人,即使住上二三十人也不出奇。義福街雖然只是一條很短的街道,但街上每一間屋子都是做生意的,居民就住在店樓上。

他說,義福街的兩頭分別是新街與汕頭街,在這段短短的街道,當年竟然有多達4間咖啡店,這些咖啡店都是從早開到晚,而且全部都有生意可做。

他說,從咖啡店的數量就可看出一個地方是不是興旺。如今義福街的咖啡店只剩下一間,而且只在上半天營業。

他說,義福街上也曾有5間雜貨店及兩間小旅館。目前還剩下一間雜貨店,小旅館則早已結束營業。

80年代轉型
不做食材批發

李永光在80年代接手家族生意后,就將老店全面轉型,原本的糧油食品生意再也不做了。他說,糧油食品生意其實不容易做,因為食材都有期限,那時他們沒有冷藏設備,豆子收在倉庫裡一段時期,可能會被蟲蛀,食油放久了也會變質。如果貨物沒有及時賣出去,一旦變質就要虧本了。

如果進貨后價格有所滑落,商家也必須自己承擔差價。另一點令他決定轉型的原因是,經營食材生意的店舖都很髒,蟑螂、老鼠、螞蟻等在各角落出沒。從小住在店樓上的李永光,就是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

他說,70年代后期開始因為食品法令更加嚴格,使做這行業的人面對諸多限制。他于是把心一橫,漸漸地不再做食材批發生意。

常幫媽姐寫信寄回鄉

以廣東人為多的義福街,曾是一條住了很多媽姐的街道,恆記對面就有一間姑婆屋。李永光以前常幫媽姐寫信寄回鄉,更娶了媽姐養女當妻子。

因為娶了媽姐的養女,李永光與媽姐社群的關係也很密切。他說,許多媽姐都認識他,因為他常常幫這些媽姐寫家書。要寫家書的媽姐都會找上他太太位于同一條街的屋子,要求他寫信或是讀從中國寄來的信,通常那些信都是要求媽姐寄錢回鄉。

他說,如今這些媽姐都已離開人世,也有一些人選擇回中國家鄉安渡晚年。他還曾到廣東順德均安沙頭村的冰玉堂探望媽姐,那裡的媽姐都從新加坡歸國的。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