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以勒:龐大又廉價的勞動大軍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張以勒:龐大又廉價的勞動大軍

經濟學裡,問題的提出,理論的展開,往往得從一些簡單的假設開始。



假設現在只有一家工廠,工廠裡只有一名工人,其工作是製造鐵釘。在正常條件下,由于社會經濟的日益發達,各種物理建設的擴張,對鐵釘的需求隨之增加。于是工廠為了滿足需求,必須提高鐵釘產量。

而這通常以兩種形式實現,或增加數量,或改良質量。前者是以生產更多的鐵釘數量,來滿足更多的需求量;后者則是提升鐵釘的素質,以便同樣的鐵釘數量,可以滿足更多的需求,比如改良前的鐵釘必須用50根才能釘牢一張椅子,改良后則只需10根。

無論是增加數量還是改良質量,都涉及工人生產力的提高,或以更快捷俐落的嫻熟手法製造鐵釘,或擁有製造更高質量鐵釘的技能。如果工廠是通過購置機械以增加鐵釘產量或改良鐵釘質量,工人也得具備操作機器的專業知識和能力。在經濟學裡,擁有知識、技術、生產力的人,是可以量化因而也可以交易的生產元素,所以就出現了人力資源(Human Resource)這個詞。



雙贏局面良性循環

由于這名工人能夠製造更多或更好的鐵釘,為工廠賺取更巨大的盈利,工廠也就有能力或有意願給予他比以往更多的報酬。(箇中主要原因,當然還是為了避免他轉移到其它行業去,比如跑去當農夫、木匠、司機,因為在同樣條件下,日益發達的社會對糧食、家具、交通運輸等方面的需求,和對鐵釘的需求一樣,也是日益增加,農夫、木匠、司機等職業的報酬也相應提高)。

工廠也願意撥出部分盈利,作為培訓工人的開銷,因為工人生產力的提升,能夠為工廠帶來更大盈利。工廠錢愈賺愈多,工人薪酬愈來愈高,工人競爭力也愈來愈強,雙贏局面的持續就會逐漸形成良性循環。

但這畢竟是一種極為簡單的假設。在現實裡,不會只有一家工廠,也不會只有一個工人。上述雙贏局面和良性循環之所以不會發生,即在于工人不只有一個。

勞動力的供應,特別是廉價勞動力的供應,若是源源不絕,則工廠為了滿足鐵釘需求量的增加,就不一定要選擇提升單個工人的生產力或競爭力,而是選擇以同等甚至更少的成本,聘請更多廉價勞工,來增加鐵釘的產量。

其直接結果是,鐵釘產量固然增加了,但個別工人的生產力並無提升,同時工人的薪酬將維持不變乃至減少。工人將一直處于中等收入狀態而停滯不前,甚至倒退為低收入者。

副首相扎希宣佈政府將在3至5年內分階段引進150萬外勞,龐大的外勞引入據說是為了滿足工商界對人力的需要。人數龐大又廉價的外來勞動大軍,將導致上述結果出現,是馬來西亞邁向轉型為高收入、高技術先進國目標的一道障礙。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