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以勒:庞大又廉价的劳动大军 | 中国报 China Press

张以勒:庞大又廉价的劳动大军

经济学里,问题的提出,理论的展开,往往得从一些简单的假设开始。



假设现在只有一家工厂,工厂里只有一名工人,其工作是制造铁钉。在正常条件下,由于社会经济的日益发达,各种物理建设的扩张,对铁钉的需求随之增加。于是工厂为了满足需求,必须提高铁钉产量。

而这通常以两种形式实现,或增加数量,或改良质量。前者是以生产更多的铁钉数量,来满足更多的需求量;后者则是提升铁钉的素质,以便同样的铁钉数量,可以满足更多的需求,比如改良前的铁钉必须用50根才能钉牢一张椅子,改良后则只需10根。

无论是增加数量还是改良质量,都涉及工人生产力的提高,或以更快捷俐落的娴熟手法制造铁钉,或拥有制造更高质量铁钉的技能。如果工厂是通过购置机械以增加铁钉产量或改良铁钉质量,工人也得具备操作机器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在经济学里,拥有知识、技术、生产力的人,是可以量化因而也可以交易的生产元素,所以就出现了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这个词。



双赢局面良性循环

由于这名工人能够制造更多或更好的铁钉,为工厂赚取更巨大的盈利,工厂也就有能力或有意愿给予他比以往更多的报酬。(个中主要原因,当然还是为了避免他转移到其它行业去,比如跑去当农夫、木匠、司机,因为在同样条件下,日益发达的社会对粮食、家具、交通运输等方面的需求,和对铁钉的需求一样,也是日益增加,农夫、木匠、司机等职业的报酬也相应提高)。

工厂也愿意拨出部分盈利,作为培训工人的开销,因为工人生产力的提升,能够为工厂带来更大盈利。工厂钱愈赚愈多,工人薪酬愈来愈高,工人竞争力也愈来愈强,双赢局面的持续就会逐渐形成良性循环。

但这毕竟是一种极为简单的假设。在现实里,不会只有一家工厂,也不会只有一个工人。上述双赢局面和良性循环之所以不会发生,即在于工人不只有一个。

劳动力的供应,特别是廉价劳动力的供应,若是源源不绝,则工厂为了满足铁钉需求量的增加,就不一定要选择提升单个工人的生产力或竞争力,而是选择以同等甚至更少的成本,聘请更多廉价劳工,来增加铁钉的产量。

其直接结果是,铁钉产量固然增加了,但个别工人的生产力并无提升,同时工人的薪酬将维持不变乃至减少。工人将一直处于中等收入状态而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为低收入者。

副首相扎希宣布政府将在3至5年内分阶段引进150万外劳,庞大的外劳引入据说是为了满足工商界对人力的需要。人数庞大又廉价的外来劳动大军,将导致上述结果出现,是马来西亚迈向转型为高收入、高技术先进国目标的一道障碍。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