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韋地:真醫生假文青──獨中的資本主義危機(下篇)
上篇談到的情況,給社會大眾獨中現在越來越商業化,和一種獨中已“變質”的觀感。歸根究底,獨中其實是一個高度受保護的巿場,如果家長想要送孩子去唸獨中,或年輕人有志於教育事業,想為華文教育奮鬥,進入獨中當老師,也就只有這六十間可選。你無法因為覺得一間獨中很爛,就在它的對面開另一間獨中與其競爭。巿場高度受到保護,資本高度集中,必生弊端,而這個環境大大有利於將資本牢牢地控制在手中的資方(即各獨中董事會)。
或許,我們應該思考或討論一些問題的本質,獨中是什麼?獨中在現今的馬來西亞華人社會,應該扮演怎麼樣的角色?
獨中作為馬來西亞華人民族主義產物,是幾十年來先人奮鬥和華社捐助才有今日。雖然幾十年來,絕大多數人捐錢給獨中,只是抱持“華校,我們華人自己要支持”的心情,但就群體而言,獨中是有照顧華人弱勢家庭孩子和平衡華社內部貧富差距的功能。
有經濟能力的華人,捐助資本給獨中,提供獎助學金和素質教育給社經弱勢家庭的孩子,這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社會資本的重分配,甚至可視為馬來西亞華人自身的社會主義作為。對我而言,這是獨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存在意義。獨中是華社的公共資產,絕不可以被當成私人公司來經營。
在董總因內鬥不斷而傾頹之際,獨中未來的方向,現在似乎已完全取決於六十間獨中的董事會。一直以來,華社在談論華教問題時,總以人為出發點,糾結於權力鬥爭之細節,似乎只要換了人坐那個位子,很多問題就會解決。
我們應該從更宏觀的角度,探討制度和大環境的問題,六十間獨中董事會的組成,其選舉章程、決策品質、透明度,應該是要被檢視的。獨中董事會應該要擴大給各獨中校友和華社地方人士參與,更貼近社會的聲音,絕不可以家族化,或為特定利益階層所獨佔。
我也呼籲知識分子和中產階級要起而行,更主動積極地關心,和主動參與獨中事務。因此為始,我們能更進一步爭取,並改善獨中老師的勞動環境,建立教育的專業和主體性,以提昇我們給予下一代的教育品質。
長久以來,華社或華教的團結,建立在外在威脅,或被消滅的危機感。但今日,如果我們還不正視獨中問題,並有所行動,恐華教精神,就將先亡於資本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