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志豪:在生命中留下烙印的喬治市(2之1)
檳城喬治市,我和它有一段很深很深的緣分…
小時候,我就住在檳城喬治市古跡緩衝區內煙筒路的其中一間店屋。
樓下是我公公經營的生意,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樓上則是我們一家五口安寧的居所。
自我懂事以來,幾乎每天早晨,爸爸很喜歡帶我穿過只有道地人才懂的巷弄,再穿過榕檳茶樓的后門到店面,和早就混熟的點心師傅打個招呼,悠閒地享用點心。
在沒有新光大的時代,爸爸還會偶爾帶我穿過車水馬龍的林萃龍醫生路到光大裡的超市二樓玩具部購買喜愛的玩具。
婆婆和媽媽則非常喜歡帶我走到不遠的吉林萬山逛街,陪著他們婆媳倆逛街的我倒是沒有真正留意她們瞎聊些什么,小小目光倒是被滿街琳琅滿目的商品及食物所吸引。到了念幼稚園的年齡,媽媽偶爾會在黃昏的時候帶我到沓田仔的文具店購買鉛筆,再順道轉入汕頭街買些佐料回家配飯吃。
5歲那一年,家裡發生了一些事情,隨著媽媽搬回她娘家,玻璃市居住。離開檳城的那段日子,媽媽還是會趁著假期帶我回來煙筒路住一住,和爸爸見見面。那時候,每每走入喬治市,總會有一股很親切,很輕鬆的感覺,而坐上渡輪往「過港」出發時,眼見從小看到大的光大越來越渺小,心裡總會有一股無法釋懷的感覺。
后來,我才知道那種情緒叫不捨,那種情懷叫思鄉。
9歲的時候,再次搬回來檳城住,可惜並沒有住在古跡區內。雖然偶爾還是會到喬治市閒逛,但心裡面對檳城老街的記憶與眷戀漸漸隨著成長被埋藏在心裡深處。
就在忙著求學,忙著搞活動,與古跡區漸行漸遠的16歲,機緣巧合下參加了母校鍾靈中學一群華語老師聯合舉辦的檳城喬治市古跡考察團,再次回到了久違的檳城古跡區。
老師們請來了專業的導遊化身為講古佬帶我們穿梭在古跡區的大街小巷裡,通過大街小巷的中文路名、古老建築的地理分佈、店屋的格局設計、街邊的傳統行業及路途上的景色為我們一一講解檳城的文化與歷史。
導遊很熱情地講解,我們也趣味十足地聆聽。那時候還真的有點慚愧,作為一位出生在古跡區的檳城人,竟然到了16歲才真正瞭解檳城古跡背后所承載的文化色彩。
考察團的旅程就只有半天那么短,卻昇華了我對這個老家的情意結,開啟了我這一生人對檳城古跡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