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志豪:在生命中留下烙印的乔治市(2之1)
槟城乔治市,我和它有一段很深很深的缘分…
小时候,我就住在槟城乔治市古迹缓冲区内烟筒路的其中一间店屋。
楼下是我公公经营的生意,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楼上则是我们一家五口安宁的居所。
自我懂事以来,几乎每天早晨,爸爸很喜欢带我穿过只有道地人才懂的巷弄,再穿过榕槟茶楼的后门到店面,和早就混熟的点心师傅打个招呼,悠闲地享用点心。
在没有新光大的时代,爸爸还会偶尔带我穿过车水马龙的林萃龙医生路到光大里的超市二楼玩具部购买喜爱的玩具。
婆婆和妈妈则非常喜欢带我走到不远的吉林万山逛街,陪着他们婆媳俩逛街的我倒是没有真正留意她们瞎聊些什么,小小目光倒是被满街琳琅满目的商品及食物所吸引。到了念幼稚园的年龄,妈妈偶尔会在黄昏的时候带我到沓田仔的文具店购买铅笔,再顺道转入汕头街买些佐料回家配饭吃。
5岁那一年,家里发生了一些事情,随着妈妈搬回她娘家,玻璃市居住。离开槟城的那段日子,妈妈还是会趁著假期带我回来烟筒路住一住,和爸爸见见面。那时候,每每走入乔治市,总会有一股很亲切,很轻松的感觉,而坐上渡轮往「过港」出发时,眼见从小看到大的光大越来越渺小,心里总会有一股无法释怀的感觉。
后来,我才知道那种情绪叫不舍,那种情怀叫思乡。
9岁的时候,再次搬回来槟城住,可惜并没有住在古迹区内。虽然偶尔还是会到乔治市闲逛,但心里面对槟城老街的记忆与眷恋渐渐随着成长被埋藏在心里深处。
就在忙着求学,忙着搞活动,与古迹区渐行渐远的16岁,机缘巧合下参加了母校钟灵中学一群华语老师联合举办的槟城乔治市古迹考察团,再次回到了久违的槟城古迹区。
老师们请来了专业的导游化身为讲古佬带我们穿梭在古迹区的大街小巷里,通过大街小巷的中文路名、古老建筑的地理分布、店屋的格局设计、街边的传统行业及路途上的景色为我们一一讲解槟城的文化与历史。
导游很热情地讲解,我们也趣味十足地聆听。那时候还真的有点惭愧,作为一位出生在古迹区的槟城人,竟然到了16岁才真正了解槟城古迹背后所承载的文化色彩。
考察团的旅程就只有半天那么短,却升华了我对这个老家的情意结,开启了我这一生人对槟城古迹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