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用簡體字幕 港無線接萬宗投訴

新民主同盟周二到無線電視抗議,質疑無線此舉乃“清洗”香港本土文化。

(香港24日綜合電)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簡稱無線,TVB)旗下電視台在播放普通話(華語)新聞時,出現簡體字字幕,在香港社會觸發新一輪漢字繁簡爭議。

TVB數碼頻道周一(22日)將高清翡翠台改為J5台,並在晚上8點半黃金時段播放普通話新聞時,被民眾發現使用的是簡體字字幕,新聞畫面中出現的圖表說明等也都使用了簡體字。

香港通訊事務管理局截至周二下午5時共收到逾萬宗投訴,內容為不滿J5台于黃金時段播放普通話新聞及使用簡體字。當局表示會按既定程序處理有關投訴,又指現時中英文字幕的表達形式,免費電視牌照未有規管,由電視台自行決定。

新安排提供更多選擇

無線電視發表聲明強調,香港乃國際城市,新安排既可為各方觀眾提供更多選擇,亦可照顧不同觀眾需要。

無線聲明指,本月22日開始J5台與翡翠台完全分途廣播,之前明珠台的普通話新聞已安排于J5播出,翡翠台和24小時互動新聞台則繼續為觀眾提供配以繁體字字幕的廣東話新聞,在J5播出的普通話新聞則配以簡體字字幕。

香港《蘋果日報》報導,無線旗下“明珠台”的普通話新聞節目啟播23年來,所有圖表和動畫文字一直都用繁體字,且在為粵語以外的語言配中文字幕時也都使用繁體字。

有網民稱,既然TVB是香港電視台,就應該使用粵語和繁體字字幕。部分本土派人士更連串抗議行動,包括發起一人一信行動向通訊局投訴,並于周二午到無線抗議,批評無線濫用大台地位,清洗香港本土文化,而非以香港觀眾利益為先。

繁簡之爭成港社會敏感話題

繁簡之爭近來成為香港社會的敏感話題。

去年12月,香港教育局提出關于小學中文科的咨詢文件,提及學生除了學習繁體字外,還應具備認讀簡體字的能力。

一些人士和團體隨后表達不同意見,中文大學本土學社發言人劉穎匡稱,改課綱是“大一統”的政治理念,中國大陸是想借語言文字融合香港政治。浸會大學前語文中心副教授胡燕青甚至稱,“為簡體字花費課時,不如多學習一首唐詩”。

2月,足球明星大衛柏罕的妻子維多莉亞宣佈即將在香港開設新店,卻沒想到因使用簡體字翻譯意外引發中港網友論戰。15日,香港教育局宣佈,香港所有中文教育課程均以繁體字為主,現在的咨詢沒有計劃、也沒有打算強推簡體字,所有指“政府要推簡體字”的說法均屬沒有根據的謠傳。

推廣簡體字的運動,最早源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當時的國民黨政府視之為有助基層學習、幫助掃盲之舉,中國在上世紀50年代起大加推廣,簡體字取代繁體字成為規範漢字。

爭取數碼頻道中國落地權

中國近年積極推動電視數碼化,去年全國數碼電視已覆蓋3億戶。有分析指,今次J5台以普通話新聞及天氣報告配合簡體字幕與圖表,相信為趕上中國數碼電視普及步伐,爭取數碼頻道落地權,以高質素畫面重新吸引觀眾。

2004年無線首獲中國落地權,利用廣東省有線電視網絡播出,但僅限只有翡翠台及明珠台,但每逢有敏感題材時需即時屏蔽。

感被背叛TVB粉絲落淚

一篇題為《媽與媽的TVB》文章周二在網上流傳,部落客Mayi撰文稱,其母親是TVB忠實粉絲,周一晚J5播放普通話新聞時,她正從廚房步出客廳,目睹電視內容時,表情“帶狐疑與委屈”。

Mayi回覆《蘋果日報》記者查詢表示,其母是典型的TVB迷,一直收看前稱高清翡翠台的J5頻道,“老人家習慣好難改,看慣了不會轉”。由于她只懂廣東話與繁體字,周一晚卻從熟悉的電視畫面中耳聞目睹陌生語言與文字,感到委屈被背叛,激動得即時落淚。

中官媒斥淺薄無知

中國官媒《人民日報》海外版周二發表標題為“繁簡之爭莫讓‘亂花’迷了眼”的署名文章,指繁簡體非先天對立,不應附有政治含義。

文章又批評香港激進反對派以繁體字歷史悠久為名,鼓吹“文化優越論”,把繁簡強分優劣甚至當作身份標籤,只能說太過淺薄無知。

文章稱,香港學生認讀簡體字,不但可以拓寬閱讀面,未來也能獲得更多發展機會。又指“今天台灣和新加坡、馬來西亞多見簡體字的使用,為的也是跟中國大陸市場接軌。而身為中國特區的香港,卻對簡體字格外敏感,豈不怪哉?”。

倪匡:見殘體打冷顫

香港《蘋果日報》報導,名作家倪匡則直指簡體字為“殘體”,“正體是由甲骨文進化,殘體才是倒退”,會繁體自然會看簡體,毋須另行學習。

他指文化無侵略性,只有接不接受,“電視台出現殘體就不看它”,又稱自己曾收到簡體字版《紅樓夢》,“打開見到殘體打個冷顫,即刻給回他”。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